中国台湾网

去八斗子吃曼玲姐的海鲜吧,品品中国人的味道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7年12月11日 09:59:00A

  那天中午路过基隆八斗子,朋友把我们带进路边的店里,很简单的一个工作午餐,大家却大赞这么新鲜的海鲜,一盆渔汤竞然喝到见底。我抬头,对过的街贴着一首诗,题目是:《八斗子的手路菜》,“总在凌晨时分的基隆港,看见曼玲姐,等待渔船入港的背影。在天亮前挑到最新鲜的渔获,始终是她的坚持。她笑着说,为了最新鲜的食材,搁卡(台湾俚语)辛苦嘛有价值!她带着海港人的自信,用心把最新鲜的食材,分享给大家”。——哟,这不就是一位邻家大姐的生意经吗!对了,八斗子人,就是你的邻家大姐。

  八斗子是基隆突出于东海的一个岬角,原是个独立的小岛,有一条狭长的海沟与基隆相隔,退潮时能涉水而过,直到1935年时才与台湾本岛相连。八斗子附近渔业资源丰富,故八斗子渔港也是现在台湾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据说,八斗子岛原是平埔族人的领地,大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渡海来台的杜姓兄弟以36元购下,后来又有更多的同乡闯黑水沟而来,慢慢形成渔民村落。现在,杜姓仍然是八斗子的大姓。

  八斗子与大陆的连结,远不止这些杜家兄弟。

  在调和街,有一个“清国井”遗址。所谓的“清国井”,原来是清代官矿的通风副井。原来,八斗子内陆蕴煤丰富,清朝洋务运动时,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船政局制造轮,训练水手,并以此组建南洋海军。当时大陆的煤矿都在深山,运到马尾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而八斗子煤矿就在海边,运到马尾却十分方便。据说当年八斗子产煤年约万吨,最大的买主就是大清的南洋海军。1875年,主持福建船政局的沈葆桢在处理完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后,为加强海防,保障南洋海军供煤,奏请朝廷批准在八斗子设立官办煤矿。1876年,八斗子煤矿有了第一个机械直井。该井深89.92米,直径3.81米,在82.26米通到煤层。运用英国进口的机械,日产量达到30至40吨。自此,基隆(八斗子)煤矿官煤、民煤并出,产量大增,最高年产5万吨,有力地保证了南洋海军,福建船政局的用煤。

  八斗子优良的煤产,当然会引得西方列强垂涎。在19世纪,燃煤是唯一动力燃料,军舰轮船火车发电都需要它。而台湾又处于太平洋航线的中点,是最好的补给站。1884中法战爆发,法国舰队进攻淡水、基隆。当时,奉命暑理台湾防务的刘铭传,命令基隆“徒机器,毁其庐”,将八斗子15000多吨储煤浇上石油焚毁,集中兵力打好淡水一战,最后一举击败法军取得台湾保卫战胜利。

  中法战争后,刘铭传奏请台湾独立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在台湾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基隆煤矿也得以恢复。八斗子的煤不仅供应南来北往的船只,还运到台北机器局,照亮了台北府城的街道。

  说到刘铭传在台湾开展的一系列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不说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基隆到台北的铁路。这条铁路1887年修筑,它的铁轨就来自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一一吴淞铁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未征得清政府同意,擅自建造了上海闸北到吴淞的铁路。1877年清政府花银子收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吴淞铁路的铁轨被运到台湾,铺在了基隆到台北的路基上。

  那天,我们一行人在台北的228公园内,看着陈列在那里的“腾云”号火车头,它是刘铭传为了基隆到台北的铁路从法国引进的,也是台湾第一辆蒸汽机车。我们沉默着,基隆到台北的铁路只有30多公里(1893年延伸到新竹),它通车后再也没有中断过,这条铁路不正是大陆台湾血缘亲情的见证吗?“腾云”号不正是台湾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吗?要不是甲午战败,乙未割台,台湾不是也会在中国政府的治理下,稳步地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路上吗?

  历史没有如果,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形成了台湾人的特殊记忆。但是,改变不了的是,杜氏兄弟乾隆年间从福建渡海来台购得八斗子岛。改变不了的是,中英中法战争中基隆军民抗击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改变不了的是,曼玲姐身上弥漫着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细腻和勤劳。  

  去八斗子吃一次曼玲姐的海鲜吧,那是中国人特有的口味,那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鲜味。大陆人、台湾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