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入驻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共同演绎着中国式的硅谷传奇。(你好台湾网 图)
创业大街上的日常景象。(你好台湾网 图)
你好台湾网5月9日消息 (记者 程莎莎) 3W咖啡、京东智能奶茶馆、普华永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先后入驻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共同演绎着中国式的硅谷传奇。即便不愿意用“中国硅谷”来形容这里的火热景象,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党委书记、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宏波也还是为我们提供了这组数据:创业大街举行的创新创业活动超过1500场,每周的活动不少于30场,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次,累计孵化创业团队700个,其中海归团队和外籍团队超过100个。有375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每家融资500万元(人民币,下同),总融资额达到18.75亿元……
中关村创业大街营运公司负责人姚宏波介绍着企业发展的历程。(你好台湾网 图)
中关村创业大街营运公司负责人姚宏波。(你好台湾网 图)
如今,大陆各地的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不断涌现,而在两年以前,“创客”却还是一个只在创新创业企业或团队内部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而就在那个时间点,曾经承载大陆图书集散重要功能的海淀图书城,却已看到互联网业态和社会经济机构所发生的悄然改变,从而开始对庞大体量的自身进行业态调整和重新布局。
文化传播变身为智慧集散
海淀图书城在上个世纪一度是北京最重要的图书集散地,是大陆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然而为顺应创新创业发展趋势,2013年3月,北京市提出打造“一城三街”,聚集高端创业要素。按照这一要求,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海淀置业全面推动海淀图书城向创业服务业态升级,推动中关村创业大街建设。基于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依托海淀置业的空间资源与硬环境建设经验,发挥清控科创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的优势,海淀置业和清控科创联合成立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公司—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着力打造创业服务集聚区、科技企业发源地、创业文化圣地和创业者精神家园。
从文化传播到创新智慧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硬件方面,创业大街疏散了很多与创新创业业态并不紧密的企业,同时对硬件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软件方面,创业大街聚集了创新创业服务链条上的各种要素、企业和服务机构,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搭建出一个创新创业服务的生态圈。
简单孵化升级为精准对接
2014年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带着10家创业服务机构顺利开街,其中包括目前热火朝天的3W咖啡、36氪、车库咖啡等。在而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创客团队和项目汇集于此,截至目前共集纳了41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涵盖了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投融资、创业媒体交流等等创业生态链条上的各种要素资源。在创业大街整理运营和各家企业不断发展升级过程中,这里已经走出了洛可可、言又几、拉勾网等一大批行业领域内的创新领军企业。
随着创新创业整体业态的升级,创业大街已经从最开始简单的创业孵化过渡到创业服务,而后又进阶到创业生态功能,实现着快速演进。“创业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创业服务这种基本需求,而更希望针对创业行业所在的领域实现精准定位,垂直对接。”姚宏波举例说道,比如36氪的第七期孵化企业中,投融资率已经达到了97%,能有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创业者对自身项目和想法已经更加切合实际,贴近市场。
创业会客厅是大街上较为独特的一家服务机构,由创业大街负责运营,“会客厅通过对创业者早期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包括法律、金融、知识产权、办理各种手续、人力资源等等,以服务为纽带,来连接各项资源,通过垂直对接让这些创业企业尽快的运转起来。”姚宏波如是说。除此之外,大街上集成的创业服务项目早已摆脱过去简单孵化的服务功能,而是利用各机构的优势资源对创业项目实现精准对接和细分,“北大创业训练营依托北京大学高质量全覆盖的培训资源凝聚创业投资人和创业者、与英特尔合作的智能硬件加速器,借助对方的资源教会创业者如何将想法变为产品从而走向市场……”
这里承载着两岸创客无数的梦想。(你好台湾网 图)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业大街已经集纳41家服务机构。(你好台湾网 图)
两岸创客实现着落地生根
开街近两年的时间里,街区先后接收了几十位来自台湾的青年朋友实习或考察创业。姚宏波说:“他们会把这里的情况带回岛内去,到了寒暑假还会惦记着再回来。通过创业文化,两岸青年已经通过中关村创业大街所形成的纽带,紧紧联结在一起。”很多台湾创业团队在短时间内汇聚在这条大街上,公平的市场环境,快速熟识的氛围和人群,两岸的创业青年在优势互补中逐渐增强融合,汲取着对方身上的创业精神,也日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业文化。
目前,大陆很多地方或政府机构都推出了诸如众创空间或创业平台这样的服务机构来服务两岸创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按照我们的经验和原则,服务机构能做的是解决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加速和推进他们的孵化与对接,但绝不是代替他们去生存,更不会拔苗助长。”姚宏波特意强调,“我们尊重市场规律的选择。依托创业服务机构的平台效应,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应该更踏实的做好项目,增加成功的几率,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和愿景。”
从过去二十年的电子一条街,到如今以“创新驱动”为名片的创业大街,这里日渐成为创业企业的发源地和创业文化圣地。看着三五成群的两岸创业者进进出出,姚宏波还有更多的期待,“希望这里能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勾勒出他们成长的新世代”。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