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杰展示他专为平潭创作的茶盏,并命名为“黄金流瀑”。蔡起辉 王凤山 摄
在平潭澳前台湾小镇,有一家台湾赵家窑展示馆,这是赵胜杰去年7月设立的,也是他在大陆唯一的展示馆。
赵家窑,是台中大雅的一张文化名片。赵胜杰是赵家窑的创始人,他独特的制陶方式,让赵家窑颇负盛名,并获过许多奖。如今,他希望在平潭创作出更多融合两岸元素的陶艺作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创之路。
一把茶壶 一种人生
坐在记者面前的赵胜杰,气质俊雅、眼神专注。只见他掀壶置茶,加水阖盖,须臾茶壶周边便有些许水雾散出。然而,此时他并未将冲泡好的茶汤倒出,而是继续在茶壶的周边浇上一点水。瞬间,浸润的壶身水汽氤氲,空中弥漫着丝缕茶香。
这把壶是赵胜杰最新的得意之作——第六代飘香壶“君子”,与此前第五代飘香壶“勇士”大为不同,壶嘴上一只蝴蝶翩翩起舞。“花香引蝴蝶,茶香亦如此。”赵胜杰说,“君子”乃寄寓低调、谦逊的人生态度。
品茗、把壶,是赵胜杰最专注的两件事。在他看来,有好茶更要有好壶,壶代表着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
赵胜杰来自台中大雅,从小生长在工艺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器工匠。在家族的熏陶下,赵胜杰三兄弟求学时也选择了雕塑、摄影、陶瓷等工艺学科,这为赵胜杰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大雅素有“黄金麦浪北国风情”的美誉。得天独厚的环境,让赵胜杰萌生了把陶瓷和麦秆结合在一起的想法。1988年,他创建了赵家窑。经过多年潜心经营,赵家窑声名鹊起。赵胜杰告诉记者,那些看似简单古朴的茶具,却是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成的,取每层红土中透气性最好的第七层做陶坯,麦秸秆烧过的灰作釉彩。
“我自己种植小麦,等它成熟后,麦子拿去做面粉或酒的原料。至于麦秆则烧成灰,形成一点一点的亮斑,再融入陶瓷里。”赵胜杰就是这样用文创思维,将便宜的麦秆变成价值上万元的飘香茶壶,也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在赵家窑的带领下,大雅的麦子还衍生出许多相关产业,如小麦煎饼、小麦酒等。如今,小麦已成为大雅地区一大旅游亮点和经济增长点,而赵家窑则成了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两岸元素 融入作品
赵胜杰与平潭结缘,源于一个朋友。
2013年,赵胜杰参加厦门文博会,认识了闽江学院漆艺文创园文化机构负责人俞新。俞新是平潭人,邀请赵胜杰到平潭看看。想不到,这一看,激发了赵胜杰的创作灵感。
“这茶盏名为‘黄金流瀑’,就是来自平潭的灵感,并融入平潭材质做成的。”赵胜杰说,“蓝眼泪”是一种在海底生存的微生物,每当出现“蓝眼泪”时,平潭沙滩上会出现许多荧光色的蓝点,犹如《阿凡达》里的梦幻景象,此次创作的“黄金流瀑”就是从“蓝眼泪”获得的灵感。
赵胜杰手中捧着一个碗形茶盏,只见低调的褐色外表下,杯内底部多出一道白色的花纹,像是晨光乍现般夺目,又好似海湾里流动的海水,边缘萦绕着一丝丝透着亮光的蓝色水纹,恰似“蓝眼泪”。
为了这个茶盏,赵胜杰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年,他到平潭采风,在坛南湾听说了“蓝眼泪”,但一直未能亲眼见到,很是遗憾。于是,他上网找到了许多平潭“蓝眼泪”的照片。而在平潭生活的日子,他发现,海蛎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海产之一。“在石牌洋附近的村落,我发现成堆的海蛎壳像小山一样集聚,就顺手拿了一些带回台湾。”赵胜杰说,海蛎壳富含碳酸钡元素,把海蛎壳与台湾红土、小麦灰烬结合,在一定温度下,能产生梦幻的“蓝眼泪”。
回到台湾后,赵胜杰便立即开始创作。“前后试验了不下10次,这是第6次制作的作品,也是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赵胜杰指着手中的茶盏说,在反复的斟酌和调整过程中,他发现保持高温1230℃,约一个小时,茶盏里的物质会出现共熔现象,蓝色纹路就会随之出现,形成神秘的“蓝眼泪”。
这次成功,让赵胜杰想以更多两岸元素,来创作陶艺作品。平潭是“隧道之乡”,为此赵胜杰最近又在制作以“隧道”为主题的茶壶、茶盏。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时间留在平潭,安静地创作。
“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利用我的名气随便创作。”赵胜杰认为,创意来自生活,回归生活,无论是茶壶、还是茶盏,都应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在“陶”的时空里,诉说光阴的故事。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