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让好戏吸引年轻人 访台湾新编京剧《金锁记》班底

2014年07月29日 11:48:23  来源:东南网
字号:    

  一部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完全“台湾制造”的原创新编京剧《金锁记》,在厦门成功上演之后,1日在福州凤凰剧院上演,为第四届福建艺术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厦门、福州演出期间,《金锁记》导演李小平,主演魏海敏、唐文华等原创班底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台湾京剧的创新。

  创新并不削弱传统

  新编京剧《金锁记》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在台北公演时创下“每演必满”的票房佳绩。在福州的演出,是台湾国光剧团此次在大陆交流巡演的最后一站。此次巡演,不但大陆观众热烈回应,还获得戏曲戏剧学者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这出戏“彰显出台湾人文意识的创作内涵,拓展了传统京剧的表现力”。

  “这出戏特别适合第一次进戏院的青年观众。”为国光京剧团打造过多出流行大戏的李小平说,“在创作时,我们就着力在现代年轻受众的审美口味和传统京剧艺术间搭建一座桥梁,化解戏剧在年轻人心中‘陈旧’的概念,体现台湾当代对戏曲现代意识的一种追求。”

  与传统京剧不同,京剧《金锁记》放弃了原著的时间顺序,只选取主角曹七巧一生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借鉴意识流与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将京剧的叙事、唱段与光影、音声的错落层叠相结合,通过种种对照表现出虚实、真假、悲喜的变化,演绎出华丽而苍凉的“张爱玲的世界”。

  太多的改变后,还是京剧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台湾第一梅派青衣、梅葆玖弟子魏海敏表示:“创新不表示要削弱传统。表演中,演员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会严格遵循传统章法。我们只是更多地回归到戏剧本身,意在用呈现出的内容让观众去体会作品传递出的价值观、审美观,让年轻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有更多的选择。”

 

  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为推动京剧的现代化,吸引和培养更多青年观众,近年来,国光剧团不仅在剧目企划、思想内涵上推陈出新,还以深入校园讲座的方式,普及京剧知识,鼓励学生加入培训班,以培养潜在观众或发掘表演苗子。

  “我们会给学生讲解传统表演方式里的手、眼、声、法、步等基础,带领他们领略不同流派、唱腔的不同。”当代台湾第一老生、国光一等演员唐文华说,“这样,在欣赏新编剧目时,年轻人才会了解,京剧原来可以这样。”

  张爱玲的小说在岛内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此次选择改编《金锁记》,也是希望把京剧推向年青一代。李小平认为,当代青年观众欣赏需求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选材面向市场,创作面向自己。只有先把年轻人吸引进剧场,才能把京剧的魅力展现给他们。”

  “传统京剧存在着让年轻人必然远离的因素。现代文化娱乐讲求‘无压力化’,而传统京剧更注重‘知性’和‘改悔’,背负了太多的忠、孝、礼、义,很容易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李小平说,台湾京剧因此更侧重“思变”,主动迎合现代年轻人。

  作为国粹,京剧需要传承与发扬。然而,李小平认为,传统京剧向年轻人发出近似于“你来爱我吧”的号召,是无法产生真正的普及、推广效果的。必须看清楚年轻人喜欢什么,传统戏曲自身又有什么优势。京剧要通过对情感的柔性诠释,来唤醒年轻观众的审美本能。

  有的人“思变”,尝试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加入现代光电效果,但李小平认为,“现代性”绝不该流于技术、手段这一层面。“淡化传统京剧的道德色彩,它的精髓在于其蕴含的人文情怀。戏曲的‘现代性’,重在‘心灵取向’,要把现代意识加进去。”京剧《金锁记》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源于曹七巧这个角色反映出的一种“大无奈”的生存状态,这与现代都市人较为普遍的孤寂心理是相吻合的。

  “早年,囿于条件所限,台湾京剧观众在看戏时不太讲究流派、唱腔。随着两岸交往越来越频繁,大陆剧团来台交流也越来越多。现在,常常有年轻观众跟我说,在看了新编剧后,顺着唱腔的根,再追看传统剧目,发现自己更喜欢老戏呢。”魏海敏说,“希望通过这次与大陆的交流,整出戏有所精进,使京剧在台湾也能有自己的招牌戏,为后辈演员树立范本,不断传承。”

[责任编辑:徐丽华]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