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州圆梦绿色小康

时间:2014-03-31 10:15   来源:中国新闻

  贵州农民胡明忠所在的贞丰县北盘江镇是贵州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上世纪80年代前,当地居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只够吃两个月。为了生活,胡明忠举家搬离北盘江镇,靠每月打工收入的120元人民币为生。

  像北盘江镇这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的石漠化地区在贵州省有3.3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的速度扩大,贵州省有48个县石漠化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

  在贵州,有一些农民一直在自觉地维护着生态文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已退休的老村支书文朝荣早在1987年就想到了通过植树造林,依靠改善生态环境来改变贫困状态。“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是记者采访时,71岁的文朝荣反复提及的一句话。1987年到1989年的三个除夕夜,文朝荣全和村民都是是在上山渡过的。全村人连续种了3个冬的树,将村里1.16万亩的荒山全种上了树苗。之后海雀村又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将1120亩耕地变成了林场。如今,海雀村已被成片的华山松、马尾松包围,一栋栋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矗立其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土地提高了肥力,收成大幅提高。1995年,海雀村还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从砍树到种草,生态文明、绿色农业让农民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既改善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在贵州省晴隆、贞丰、关岭等石漠化地区,农民通过生态畜牧、花椒种植、林间套种等方式调整农业结构,修复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曾经被恶劣的自然环境逼得走投无路的当地民众,已在恢复生态家园的道路上脱贫致富。

  贵州省委“生态立省”的战略思路日渐清晰,近年来,贵州高层领导在多个场合表态:贵州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012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曾表示,“在项目建设中,贵州绝不要空气刺鼻的灰色项目、绝不要水土流失的褐色项目、绝不要河水发臭的黑色项目。”“不管项目规模有多大,凡是可能让GDP变灰、变褐、变黑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同年8月9日,现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贵州省矿产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工作会上也表示,只有污染的技术和工艺,没有污染的产业,贵州在推进矿产资源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条绝不放松底线。“贵州要大力推广污染防治、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和工艺,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赵克志说。

  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贵阳,近年来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了“兴城大略、立市根本”。2012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42.3%,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近年来,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广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十大低碳城市行列。

  此外,贵阳市还制定了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工业经济系统绿色化;依托垂直气候明显、生态保存良好的优势,发展连片开发、规模生产和促农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未来的贵州将在青山绿水间中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小康路。(王超/文)

分享到:
编辑:李典典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