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两岸情

大山里住着阿里山来的“阿祖”

2016年05月27日 08:46:32  来源:东南网
字号:    

游陈蕊(前)和庄金钻一起在菜园子摘菜。

  东南网5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奎洋是南靖最偏远的乡镇,离县城50多公里。在奎洋的大山里,住着一对游姓母子游陈蕊与游岳勋。他们来自台湾阿里山下,浊水溪畔。25年前,他们因为寻根来到祖地霞峰村。15年前,他们为乡民建了一座漳州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从此,母子俩远离喧嚣,落居乡野。

  现年90岁的老妈妈游陈蕊,把霞峰当作自己的故乡。她是“长春之音”老年人乐队的头牌唱将,也是吟诵着《劝善歌》教导后生的鹤发长者。

  陪着儿子走遍寻根路

  游岳勋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南靖龟洋,也就是今天的奎洋。明末清初,先祖游纯良渡海迁居台湾南投,开基创业。但真正让他踏上寻根路的,是母亲游陈蕊的一番话:“吃果子要拜树头,要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1991年,游岳勋第一次回到祖籍地霞峰村,从此开始了寻根之旅。20多年间,他追溯游氏先人的足迹,遍访南靖、永定、上杭,并北上到河南、河北,每到一处便修宗祠、编族谱。

  这个过程中,母亲一路相随,并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游岳勋还记得,1996年,他任修谱委员会主任,主持编写游氏大族谱。深入大陆采集资料,分清世代沿袭的分支脉络,巨大的工作量让游岳勋一个头两个大。这时候,游陈蕊鼓励他:“主任就是责任。”

  寻根,是个烧钱的过程。当时,游陈蕊拿出了5万元私房钱作为支持。在那个年代,5万元不是小数目。平时,游陈蕊是个“抠门”的老太太,经常一张面巾纸撕成两张来用。但这次,她“眼都不眨”。3年后,这本权威的族谱终于面世,而游陈蕊的故事也被一并载入。

  龙岩市上杭县稔田镇壩头村的一座游氏家庙旁,有一座水井,刻着“饮水思源”几个字。1997年,游氏后人翻修这座家庙。但游陈蕊发现,家庙附近缺少水源。因此,她拿出了5000元积蓄,托人挖了一口水井。被问及缘由,游陈蕊讲起了儿时的故事:“在台湾,有不少善人为过路人免费提供茶水,我从小就想做这样的善事。”游陈蕊儿时家境贫寒,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心愿,也难以完成。因此,多年以后,她选择用捐建水井的方式,完成儿时的心愿。

  爱唱“劝善歌”的老人

  多年来,游陈蕊几乎陪着儿子走遍了寻根路。2001年,为了遵从母亲的心愿,游岳勋出资120万元,在霞峰村建立了纯良书阁。从此,母子俩就在霞峰住了下来。

  这个漳州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内有藏书4000多册,设有理学讲堂、老人活动中心,对村民免费开放。“来村里的时候发现,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我母亲希望,能够通过乡村图书馆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弘扬游氏祖先游酢立雪程门、尊师重道的精神。”游岳勋表示,在纯良书阁之前,他们还在邻村开设了辛郎书屋。

  但让人意外的是,游陈蕊一度是个目不识丁的老人。由于家境贫寒,她没有上过学。七八岁开始,就在父亲的面店帮工。14岁那年,游陈蕊成为一家香蕉园的雇工,一辈子务农劳作。即使如此,她依然身体力行地教导后辈学无止境。

  在子女都成家后,游陈蕊报名参加夜间老人学校,从拼音开始学习认字。如今,她已然可以写一手好字。有一次,游陈蕊发现了一首台湾《劝善歌》,当即让游岳勋帮她标注拼音,逐字逐句地背诵,直到滚瓜烂熟。

  “大路走久变小巷,有时性命白白送,赚很多钱没处藏,金钱也会捉弄人,想要赚钱分轻重,凭着良心去做人,黑吃黑来最不该,赚了大钱也没用……”几年前,游陈蕊吟诵《劝善歌》的画面还被收录到台湾的一部纪录片中。如今,游陈蕊一有空,就给村里的孩子们吟诵这首《劝善歌》。“为人处世,不能迷恋金钱,要重孝道,讲良心,这些道理应该从小就教会孩子们。”她说。

[责任编辑:赵苗青]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