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台湾莺歌镇,素有台湾“景德镇”之称,陶瓷业曾盛极一时,如今正自谷底往上爬坡。“走自己的文创路线”已成这里的陶瓷人共识。“老瓷人”卓柏成也是欲重振莺歌雄风的干将。图为卓柏成展示新创作的“开运笔”。 陈立宇 摄
中新社台北10月10日电 题:台湾“景德镇”老瓷人卓柏成欲重振莺歌雄风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
在台湾北部起伏盘踞道路间车行良久,方寻到莺歌老街。
傍晚,路两旁高耸棕榈树撒下光影,街面两侧,陶瓷店铺栉次鳞比,透出暖暖灯光。巨大透明落地窗,将各家形形色色陶盆瓦罐、雕塑形体推至路人眼前。
从事了大半辈子陶瓷业,两鬓霜白的“老瓷人”卓柏成坐在厂房里静思。眼前是新烧的独创水晶流釉瓶,“怎样打开更大通路?”他托颚自语。
莺歌,这美似旋律的地名,被唤作台湾的“景德镇”,是台湾“瓷都”。几十年间,经历大起大落,这里的瓷铺、工厂,从最盛时的数百家衰减至当下七八十家。
土生土长莺歌人卓柏成,便是“铁杆硕果”之一。他总爱回忆过往黄金岁月,“每一条街都有40尺货柜等着出货,半个月就能出一条货柜,只要开店,就能挣钱。”
上世纪80年代初,卓柏成服兵役后,返乡回镇,开办“协达兴有限公司”制瓷。初出茅庐的小伙碰上了好光景,大销大赚,“一个月出口美国三、四百万新台币;工人下班,老板接着干;生产线满转,市面熟工最难抢、最吃香”。
当时,正恰逢莺歌镇巅峰时: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莺歌镇五分之三的劳力加入陶瓷行业,瓷品外销欧美、东南亚,订单雪片般纷至,牛市一路景气十年。
紧接着,市场神话相继被打破,1985年、2000年前后,为追逐订单,制瓷技术、产销从业者分两波大批外迁撤离,大陆是主要目的地。
执迷制瓷的卓柏成留守下来。望着满目空荡的街道,他的生意转入惨淡。“工厂陷入停工窘境,工人跑光,剩下自己‘光杆司令’,厂房变成了家庭作坊。”
为生存,也为续拓难舍事业,卓柏成痛下决心,打造独创,为凋敝市风注入一缕活色。
他开始了频繁的烧制过程。为结晶更美丽动感、富彩写意的晶花,他守在窑炉不远处,将高达1280摄氏度的窑炉温度层层降温、再逐步升温,一次次尝试釉药结晶效果。
如今,卓柏成耗费心血、潜研修成的系列作品,展示在工厂工艺柜中。水晶釉铂碗,色彩艳丽缤纷,釉质造成龟裂螺旋的视觉错觉;水晶流釉瓶盘,釉质似有流淌动感,犹如瀑布空降山间。
“它们”成为衰市中重振人耳目的杀手锏,一推出便大受欢迎。“比如这只好彩头‘萝卜’,一个月曾卖出200万新台币,让我‘咸鱼大翻身’。”卓柏成说。
走进莺歌老街上延存的陶瓷老店,随意探访十来家,才知晓“走自己的文创路线”已成共识。返璞归真、现代简约、奢华大气、追求情趣、实用主义……每家店铺特色不尽相同。
这些年,卓柏成与大陆商客来往,产品远销对岸,生意小有起色,他将大陆定位为未来销路“战场”。办公室电话铃此起彼伏,年过半百的他乐此不疲。
和所有莺歌人一样,卓柏成期待着,新的莺歌陶瓷神话来临的那一天。(完)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