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5月21日南昌消息 “蒲公英飘落墙角,疲惫的睡一个觉,那烦恼已经被阳光蒸发掉,竹篱笆外熟悉的泥土味道,家乡的一切可好……”。这首由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作词的歌曲《蒲公英》,用柔软、细腻的笔触,蒲公英的随风飘舞,形象表现出游子对故乡的缱绻依恋。
方文山祖籍江西赣州市于都县,1969年出生在台湾省花莲市,是在台第三代赣南客家人。从小在爷爷的描述中,想象家乡、感受千里相连的血脉亲情,让方文山笔下的家乡既有游子的淡淡忧伤,也充满对异乡的深情热爱,正如割不断的赣台情缘,水乳相融,永远相连、相牵。
早春二月,我们有缘在台北长春路的写字楼里专访方文山。“老乡”见面,没有隔阂,听他讲述“中国风”式创作经历的背后故事,感受一字一句中流露出的江西情缘。
与“青花瓷”的美丽邂逅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歌曲《青花瓷》将离愁别绪描写的婉转细腻,韵味别生,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2008年《青花瓷》在春晚上的亮相,让这首古典与流行完美结合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
在做专访前期准备工作时,《青花瓷》歌名的由来列为专访问题之首。说是问题,其实我们心中都早有答案,认定这就是他为江西景德镇量身打造的一首歌曲。然而,方文山却坦诚,创作初衷只是想通过写一个器皿来体现爱情,用一种文物来作为歌名。“青花瓷”一词的选用,还颇有一番波折。
他说,创作最初的想法是用“青铜器”,后因“青铜器”表现爱情过于生硬,改为“汝窑”,写完后觉得“汝窑”社会认知不高,不适合传唱。追求完美的他,开始反复查找资料,寻找新的创作素材。他回忆起看到“青花瓷”时的那一瞬间,电光火花,脑海中立即清晰地浮现出青花瓷的淡雅和素静;心中一喜,认定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找的感觉。
作为职业音乐人,方文山冷静地对“青花瓷”一词的运用进行了专业分析。“青花瓷”的知名度及“青花瓷”这个词面传递出的浪漫情怀,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具备让听众快速接受和认可的特性。其次青花瓷的朴素单纯色彩也非常适合表现平常但又不平淡的爱情。
于是,有了流传甚广的歌曲《青花瓷》。答案不是我们所预想,却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情缘,即使绕着圈,最终还是会回到最初的原点。
方文山坦言,写歌词《青花瓷》时自己还没到过景德镇,对青花瓷的了解也只是来源于各种资料和书籍。但是,歌词创作经历却让他产生了走近“青花瓷”的欲望。2011年来江西时还特地前往景德镇,了解、观看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对江西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也许那一刻,“青花瓷”也正在拐角处等着方文山!
中国文化是“中国风”的根与魂
很多主持人在采访方文山时,都问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风’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国文功底,让人猜测您的家庭背景与此相关,甚至有人直接猜测您来自于诗书门弟”。对此,方文山毫不避讳他来自于普通“蓝领家庭”的成长背景,他说自己所有的积累都来源于阅读,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热爱和认同。
方文山在北大演讲《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中曾提到: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2011年10月,方文山在江西师范大学开展艺术讲座时再次提到中国文化,他说:不管是江西文化还是台湾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我创作“中国风”歌词的根与魂。
“江西老表”是方文山对“江西文化符号”印象最深刻的四个字。爷爷离开江西老家到台湾后,主要做的是弹棉花、做棉被的手艺活。由于从事加工行业,与当地人打交道的机会较多,爷爷被大家亲热地称为“江西老表”。因此,“江西老表”成为方文山最难忘的儿时记忆。在他看来,“江西老表”透露出的淳厚和质朴,让这个词也成为江西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
方文山认为江西是个极富文化特色的省份,很多文化符号都能给其带来创作的感动和灵感。他回忆起2011年登上庐山时,远眺有一幅老松树、奇峰怪石、悬崖和云雾组成的泼墨山水画,俯看又有云浪翻涌,再联想起古诗中的描写,深深感觉到了庐山的文化厚重。方文山谈及,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是其创作灵感的土壤和底蕴,每当看到一些与江西有关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或历史文物时,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自豪:哎,这个跟我有关系!
方文山说,自己的“中国风”创作风格之所以能被台湾、香港以及大陆的听众所接受,就是得益两岸三地的“文化”的同根同源、互联互通,得益于全世界中华儿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自已作为“中国文化”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他感到荣幸和自豪!
连结历史的老屋瓦片
故乡永远都是游子心中最眷恋的地方,方文山的很多作品具有一股抹不开的乡愁。《牡丹江》中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爷爷泡的茶》中“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一壶乡愁》中的“我温了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他的这种愁,主要来自于爷爷的影响。
方文山的爷爷12岁离开家乡去台湾,20多岁时回过一次家乡,后来就一直居住在台湾,生根发芽。方文山在爷爷的故事中长大,老家门前的池塘,池塘里的鱼和池塘边的树,还有爷爷自己开垦的田地,在他心中就如同另一个美好世界,春夏秋冬,日夜更替、自然生息。方文山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一句“不知家乡一切可好”念叨的次数越来越多。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直至去世,爷爷都没能再次回到阔别70多年的家乡,这也成为方文山心中最大的遗憾。
为了替爷爷圆梦,2011年10月18日,方文山和父亲、叔叔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回忆起那次的“回家”之旅,方文山略显激动,他动情地向我们描述着“老屋”的样子——爷爷说的老樟树还在,屋前的池塘也依然清澈,只是池塘边的树已是枝繁叶茂。站在老屋前,他热泪盈眶,在心中默默地告诉爷爷:“我们来了,它们都好。”
在祠堂祭拜完宗族后,家乡特意举办一次隆重的上谱仪式,包括方文山在内的家中在台四代人的名字都加入了江西于都方氏族谱。70多年后的认祖归宗,这份归属感和亲切感让方文山的父亲和叔叔多次留下激动的泪水,与亲友热泪相拥,无语哽咽。被浓浓亲情所萦绕,方文山触景生情,欣然写下了“认祖归宗”四个大字,并捐赠6.6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建方氏宗祠。
方文山说:“每个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这次回老家上族谱,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认祖归宗,才能维系家族的根源和血脉的相承,保持整个家族脉络的完整”。
离开老家回台湾时,方文山带走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族谱,另外一样就是几块故乡老屋的瓦片。方文山说:“老屋的瓦片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来自爷爷出生的房子,来自于我们远方的故乡,是连接历史的实物”。
专访结束之际,方文山写下并委托我们转达他对家乡人民的问候:“江西乡亲们大家好,期待再次去江西探亲之行。”
专访中,方文山还向我们透露,2015年的清明节他们在台的整个家族将会回江西老家祭祖扫墓!期待再次的江西之行给方文山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写出更多具有江西元素的“中国风”作品!(中国台湾网江西省台办通讯员 夏鸿斌)
[责任编辑: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