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两岸情

六旬台胞陈泽人大陆献出300袋血小板

2014年06月16日 09:17:44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陈泽人来南京宣传无偿献血

陈泽人来南京宣传无偿献血。刘 洋摄

  峥嵘记录

  他说善念来自父母的感恩与分享;他的姐姐是台湾第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为的是救她的白血病同学;他从不跟家人说“你们要献血”,但家人耳濡目染;他一直在上海对别人说:“看我就是小白鼠,献血后身体越来越棒。”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做那个——点灯的人。

  ——记者手记

  台胞陈泽人6月14日出现在南京“第11个世界献血日”宣传活动现场时,满面红光,满眼善意,诚恳地一鞠躬——“无偿献血无损健康,希望更多人加入”。这时,再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了——60岁的他当天已在上海献出在大陆地区的第300袋血小板,相当于全血24万毫升,是他全身血液的59倍。加上此前他在台湾捐献的700袋,41年来他共捐献1000袋血小板。

  “姐姐是台湾无偿献血第一人”

  陈泽人说:“我小时候身体很差,晚上在户外被一阵风吹过,第二天肯定去医院挂水。少年时,哮喘、偏头疼常年困扰,吃药吃得肠胃全坏了,25岁的时候不到40公斤,瘦得脱形。”

  “正因为三天两头到急诊室报到,也经常看到危急的病患,没精打彩的我也常想,我能做什么帮助他们?”

  “1969年,台湾开始实行无偿献血,我二姐成为第一个无偿献血的人,为了救她得白血病的同学。姐姐告诉我,病患可以因病死亡,但不能因缺血而死亡。因为输不到血而死亡,这是极其冤枉的事,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观念的种子,早就在陈泽人心里生根。

  19岁,陈泽人在台湾考上大学后要服兵役,那是他第一次报名献血,但当时血液粘稠度很高。后来,他身体慢慢调养好,固定每14天一次,献520毫升的血小板。

  “我常说我就是小白鼠”

  献血分两种:全血或成分血。全血是献血者直接输出的鲜血,而成分血是献血者的血经过密封安全的机器分离,把救人急需的血小板和血浆留下,把其他成分仍然还回献血者体内。陈泽人献的就是成分血。“神奇的是,每次献完血后我的精神总是很好。就这样,养成了一种习惯。感觉身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都在逐步恢复,虽然停止服用一切药物,也没有什么不舒服。”

  2003年初,因为工作原因,陈泽人来到上海。刚到上海时,陈泽人询问了好多同事,何处可以献成分血(血小板),却无人能回答此问题,直到5月下旬方得知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地址,5月30日在上海献了在大陆地区第一袋血小板。

  就这样,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在上海,他都会每28天去捐献双份的血小板,这一献就是11年。“大家的顾虑是怕伤害到自己的身体,我就跟大家说,献血应该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我是小白鼠,我坚持献血,我身体很好。”

  “我愿做观念的引路人”

  陈泽人发现两地间献血的观念有差异。“在台湾,我只要去跟社区里人讲,最近血库供血有点紧张,邻居都二话不说就说,我明天去填表。可在上海,我跟别人说,1000个人里最多有40个人会愿意去填表。”

  没有一个观念,不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播种。“我以前在台湾献血,孩子还小,我带他一起去,经常去,孩子自然觉得献血就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他长大了自己自然就会去捐献。他们每个人养成习惯,我很安慰。我的太太,我的四个孩子,全部都是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小儿子还捐献造血干细胞,最近也填了器官捐献表格。我从不在家里宣传。我没有要求他们,他们自己都会做。”陈泽人坦言。

  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人指引。陈泽人开始在上海做宣传。他一方面推动血站购买先进的双份血小板采集设备,使成分献血由一单位向两单位转变铺平道路;一方面呼吁延长献血年龄,由55岁向65岁延伸,成全有爱心的献血者。每个节假日与双休日他都到流动采血车、献血屋,向来往的路人宣传无偿献血。

  这几年,陈泽人发展起了一个20多人的志愿宣传队。14日那天,就有两位队员周新华和张君平随陈泽人一道来南京做宣传。

  “谁都能成点亮别人善念的人”

  “我从不知道我的血到底给了具体的哪位病患,但我知道,我的血一定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就安心开心。我若尽绵薄之力唤醒更多的人,我更感恩。”陈泽人说,“行善是粒种子。我的善念来自父母。”

  “我的父亲是个教书的,收入微薄,但经常帮助贫困学生。我20年前第一次来大陆,父亲特意给我15个钱袋子,每个钱袋子上都写着他幼年在大陆时帮助过他的人的名字,父亲说:‘人要感恩施恩。我是孤儿,很多人帮助过我,你一定要找到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后人。’后来,我一一送到,他们每个人都掉眼泪说,记得当年不过小小帮助,没想到你父亲记挂多年。”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跟母亲去买菜,母亲常会多买些烂掉的菜,我很惊讶——这么烂的菜妈妈为什么要买?妈妈说,这本来就不是为吃的,是为了给人帮助。母亲带我到台北的郊区,看到农民采收番薯,凡是靠路边采收的番薯都不卖,只是搁在那里。母亲说:台湾的农民已养成一种习惯,用留下庄稼的方式,来感谢上苍的恩赐,又为那些路过此地或没有饭吃的贫困路人,给予方便,他们免费自行取用。母亲说,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想着帮助别人,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陈泽人至今记得。

  “帮助他人,就算没有得到回报,我们也会从中得到满足,这种幸福的滋味,花钱你都买不到。今天我有这样的身体,我感恩,我也要分享。我希望大家都来做点灯的人,去点亮更多人的心灯。这样的灯有两盏,一盏心灯是,激发更多人去献血;一盏心灯是,献血给更多病患希望。”陈泽人说。

[责任编辑:段雯婷]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