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间,信阳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488家,入社农机具1.7万台(套),全市耕、种(插)、收机械化率由2007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67%,在技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20多项创新。信阳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试验区建设的精彩之笔,河南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支生力军,全国稻、麦产区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崭新模式。全国100多个县先后到该市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
1.你追我赶勇当改革先锋
对信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外界有这样一种评价叫“模式” 。
2010年5月10日的《中国农机化导报》用一个通版报道了《农机合作社发展之路上的“信阳模式”》。用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张开伦的话说:“信阳的农机合作社在全省各地各种不同模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居最高水平。”
这可能与信阳的独特区位有关。信阳市是全省的水稻主产区,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同时,信阳又有种植小麦、油菜的传统,每年种植面积近400万亩。那么,能够满足种植水稻和小麦、油菜等一水一旱农作物需要的农机合作社,水平应当居高。
数字表明,2008年以前,全省农业耕、种、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70%,信阳仅占33%,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到今年,信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年增长1倍的水平从何而来?信阳市农机局局长高立不假思索地说:“来自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伟大实践。”
高立清晰地记起,2008年他陪同市委书记王铁到农村调研,在中巴车行驶途中,王铁与高立谈起信阳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当了解到信阳发展农业机械化由于受平原、丘陵、山区等复杂地形的制约,农业机械种类难以统一,水稻作业机械要求比麦作区机械的性能高、投入大,农民一家一户难以办到;加上少数农民囿于传统种植习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很是艰难。当时,引起了王铁的深层思考……
此题破解逢其时。2009年4月,信阳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铁提出做好试验区“八篇文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强专业合作文章,大胆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
不仅如此,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购进由低端、手动向高端、智能化迈进。目前,全市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488家,入社机械1.7万台(套),吸纳民间资本2亿多元,服务农户30多万户。
信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勇当先锋,也给国家提供了改革试验。原来国家农机补贴标准为每家农机专业合作社4台,现在上不封顶;原来国家规定购置外国农业机械不补贴,现在国家正在研究对其补贴办法。信阳也成为全省唯一对插秧机叠加补贴、唯一对种茶机具补贴的单位。今年,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会、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第一次在信阳召开。
2.推陈出新展现首创精神
对信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外界有这样一种感受叫“震撼”——
商城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2008年3月成立,2009年建成2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比国家农业部在江苏余姚的2000平方米育苗工厂大10倍。这座育苗工厂投资达4500万元,也就是说每平方米投资达2250元。育苗工厂内的温度全部用电脑控制,即使大雪天也可将温度调到恒温。
不仅如此,育苗工厂别有洞天,每年可为40万亩耕地提供秧苗;育秧结束之后种植品牌德国大葱、欧洲的红色甜椒、意大利香菜等,一茬接一茬,一年四季形成“菜——稻——菜”循环模式。今年6月30日,国家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来该市调研时,惊奇地发现在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发源地的革命老区,竟有全国一流的育苗工厂。他说到此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
这个合作社理事长余家华是当地农民,2002年到江苏务工,2008年3月返乡创办“农机”加“农艺”的专业合作社,首次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提升了农机合作社的又一境界,今年被表彰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今年,在育苗工厂首次创造出仅用4天时间从干稻培育成秧苗的奇迹。近3年来,余家华有3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