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容不得还在那里观望等待;军令状已经下达,领导干部不能只挂帅不出征。面对具体改革措施,不允许当“磨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更不能做“葫芦判”,也不能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不切实际,不做实功,不见实效,再科学的部署、再美好的蓝图也只会成空。惟有凭实立身、以实为尺,抓实工作,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这32字,可谓是对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提出的深入推进改革的指导方针,也更是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深入贯彻的重要问题。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章》关于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体现出的最鲜明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根本的思想武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一点,再实一点,要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等等,深刻诠释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说到底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这是党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品质,是深入推进改革的必须遵循。
要知道,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在新起点推进各自事业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制约自己地区、部门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离不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勇气;要定好盘子、理清路子,科学确定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思路措施,离不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认识、把握和遵循推进改革的规律,离不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智慧探索;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取得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实效,更离不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说,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全面深化改革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的作风保障。一定要坚决克服作风浮飘,说假话,办假事,搞浮夸,爱做表面文章,工作不深入、改革不扎实、执行不到位等等诟病,把改革推向深入,务必取得实效。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这“四善”的工作作风,是习近平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提倡的。在福建、浙江、上海,除他自身率先垂范外,每每都对领导干部提出类似要求。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他在系列讲话中也充满这样的叮嘱。他在参加兰考县委群众路线教育会上就说:都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有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多次讲话中,他都提出这“四善”的要求。此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上,他再一次要求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应该说,这是各级主要领导推动改革的必备能力。
改革最怕有始无终,最惧作而无成。“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领导干部要“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高推动改革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各级干部尤须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增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真本领,要始终在创新真抓实干见成效上下功夫。
“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推进改革,光有干劲和愿望还不够,更需要以新本领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比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化解过剩产能,怎样减少阻力少些阵痛?推进城镇化建设,如何化解拆迁、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矛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用什么办法既保证农民进城的权益又有效控制大城市人口?这种种“两难”,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精神直面最突出的矛盾;都需要我们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寻找破解难题的“两全”之策。摆脱“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抓紧成为推动改革的“行家里手”,充分体现出创新干成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施政在于善治,谋事在于善能。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不断提升推进改革的能力,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要求向前推动,我们定能迈过山重水复的重重险阻,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迎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崭新境界。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