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理论频道  >   要闻

两会热点前瞻:设底线 深改革 控风险

2017年02月28日 08:22:01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从2015年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20多份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关键所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协调推进供需两端,方能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7年全国两会最重要的议题将继续围绕供给侧改革展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将取得实质性突破。另外,还将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力。

  ■

  增长目标:

  宏观调控的底线思维

  随着全国两会召开时间的临近,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再成焦点。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7年中国经济的定调是“稳”字当头,同时反复强调金融风险叠加。其中,防控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可能影响经济增速。

  从本届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着手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值的意义,中国经济增速目标逐步下调。2011年经济增速目标是8%,2012年为7.5%,2014年则为7%,2016年为6.5%~7%。

  而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各省市今年GDP增速目标也陆续揭晓,大部分省市已由之前的区间目标改为预期目标。这也让更多经济学家和分析机构猜测,宏观调控的增速底线思维可能让位于多重目标体系,2017年全国增速目标会进一步调低,预计为6.5%左右,为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考虑到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明年的需求变化趋势,以及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现实,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应定在6.5%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有底线,到2020年要实现两个翻番目标,低于6.5%目标会实现不了。底线不能下滑,不能大滑坡,所以四个因素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不会低于6.5%:一是改革发展红利;二是发展新理念;三是“一带一路”;四是稳增长强度。

  他同时指出,今年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供给大于需求的形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供给、需求两侧结构性矛盾继续延续。在政府投资拉动下,基础设施投资与相关产业会出现回升,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不会有太大起色,甚至还会继续下行,去产能消费将平缓增长。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在6.5%~6.8%之间,可能会挑战底线。

  ■

  “三去一降一补”:

  要有实质性进展

  “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长期任务仍是2017年的重要工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从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20多份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和循环不畅,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关键所在。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暖意渐浓,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耕细作。例如,钢铁、煤炭去产能进展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钢铁、煤炭价格有较大幅度回升,相关工业企业效益回升,PPI在去年9月份结束了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与此不无关系。

  2017年可谓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战略期,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直接决定着转型升级战略全局的成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虽然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攻坚战,不是一年一蹴而就的工程,必须要持续进行。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面要更广,去产能涉及的行业更多,比如水泥、平板玻璃等。同时,向更深入的方向拓展,从过度依赖行政举措,逐步过渡到依赖制度和市场自我调整的方向上来,从简单的、表象化的问题导向逐步深入到基础性的、牵引性的改革方向。最后,取得的效果要更稳定、更持续,成效更大。因此,“三去一降一补”要有一些新的内容、新的举措。

  刘元春认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高负债高亏损企业并作为重要的突破点;三四线高库存区域要着力去库存;在税收方面,进一步加大减负力度;去杠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难度最大和最迫切的,因为它涉及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上扬的问题。

  ■

  振兴实体经济:

  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但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结构性问题。为此,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已成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

  实际上,发展实体经济一直是决策层的重心,但由于过去几年出口疲软、投资边际效益下降,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造成资金“脱实向虚”。从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来看,民间投融资意愿不强和资金“脱实入虚”是当前经济动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一直在下降,从2012年的24.8%下滑到2015年的10.1%,而2016年增速落至3.2%,增速下降明显。同时,由于资金的涌入,2015年以来股市、楼市轮番上演疯狂上涨,对实体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效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许召元指出,要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整顿市场秩序,重树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在企业、市场到最终消费者三个环节中,企业有着很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消费者有着升级的迫切需求,市场正是当前最重要短板,完善市场,就好比是武侠小说中的打通“任督二脉”或是医学上的消除“肠梗阻”,这是2017年的首要任务。

  此外,许召元认为,切实做好降成本工作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虽然总体上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仍然较强,但不可否认不少行业的竞争力已经显著下降,一些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因此,尽可能降低虚高的成本、不必要的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