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据媒体近日报道,家住上海的13岁女孩儿小苏用妈妈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面对消失的血汗钱,家长最终选择报警。但由于不构成诈骗,公安机关没有办法受理。
近年来,网络直播异常火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了很多孤寂少年“爱上层楼”的空虚,他们不仅有时间,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无限好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内向,但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和“美女帅哥”主播面对面,说很多现实生活中不敢说或不能说的话,而且只要甩出一个礼物,主播就会念到他/她的名字以示感谢,这种“谢主隆恩”的感觉大概很吸引人。
类似“熊孩子”打赏主播败光父母积蓄的案例,被报道的不是一起两起。打赏是自愿行为,不同于诈骗,要想追回确实比较困难。虽然“熊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如果拿的是父母的手机在玩,平台根本无法识别,家长也无法举证。协商起来,恐怕得看相关平台和当事主播的主观意愿了。
如果换成现金,25万元是几大摞钞票,很大一堆钱,再天真的“熊孩子”,大概也不会从家里搬出这么多钱给别人,至少心里会感到害怕。但移动支付就不一样,手机上动动手指,完全没有成堆钞票被搬走的画面,只是换了几个数字而已。大人尚且容易因此冲动消费,孩子自然更没概念,无所畏惧地打赏,好像不要钱似的。
“熊孩子”对移动支付完全没有概念,不能将手机上的数字变化与真实的钞票支付建立联系,这是类似“熊孩子”败家打赏事件一再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现实生活中,花一元钞票买东西也许都舍不得;手机直播中,花万元“数字”打赏主播却可以完全无感。
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没有错,“熊孩子”爱玩手机直播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关键是,家长和学校应该及时补上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支付这一课:并不是爸爸妈妈钱包里的钞票才叫钱,更多的钱是存在银行卡里的“数字”。这些钱可以通过手机以数字的方式直接支付给对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学一点金融常识和财商意识,学校应该有这部分教育内容,父母更应该进行合理引导。
“熊孩子”败家打赏事件一再发生,直播平台作为受益者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对于明显异常的大额打赏或者连续打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和提醒机制,直播平台在打赏制度设计上,应着眼于普通人的理性选择,而不是落脚于“土豪随意”,这也是一个正规的平台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原标题:孩子“败家打赏”何以一再发生
【媒体案例】
据媒体报道,家住上海的13岁女孩儿小苏用妈妈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面对消失的血汗钱,家长最终选择报警。但由于不构成诈骗,公安机关没有办法受理。
近年来,网络直播异常火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了很多孤寂少年“爱上层楼”的空虚,他们不仅有时间,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无限好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内向,但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和“美女帅哥”主播面对面,说很多现实生活中不敢说或不能说的话,而且只要甩出一个礼物,主播就会念到他/她的名字以示感谢,这种“谢主隆恩”的感觉大概很吸引人。
类似“熊孩子”打赏主播败光父母积蓄的案例,被报道的不是一起两起。打赏是自愿行为,不同于诈骗,要想追回确实比较困难。虽然“熊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如果拿的是父母的手机在玩,平台根本无法识别,家长也无法举证。协商起来,恐怕得看相关平台和当事主播的主观意愿了。
如果换成现金,25万元是几大摞钞票,很大一堆钱,再天真的“熊孩子”,大概也不会从家里搬出这么多钱给别人,至少心里会感到害怕。但移动支付就不一样,手机上动动手指,完全没有成堆钞票被搬走的画面,只是换了几个数字而已。大人尚且容易因此冲动消费,孩子自然更没概念,无所畏惧地打赏,好像不要钱似的。
“熊孩子”对移动支付完全没有概念,不能将手机上的数字变化与真实的钞票支付建立联系,这是类似“熊孩子”败家打赏事件一再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现实生活中,花一元钞票买东西也许都舍不得;手机直播中,花万元“数字”打赏主播却可以完全无感。
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没有错,“熊孩子”爱玩手机直播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关键是,家长和学校应该及时补上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支付这一课:并不是爸爸妈妈钱包里的钞票才叫钱,更多的钱是存在银行卡里的“数字”。这些钱可以通过手机以数字的方式直接支付给对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学一点金融常识和财商意识,学校应该有这部分教育内容,父母更应该进行合理引导。
“熊孩子”败家打赏事件一再发生,直播平台作为受益者当然不能无动于衷。对于明显异常的大额打赏或者连续打赏,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和提醒机制,直播平台在打赏制度设计上,应着眼于普通人的理性选择,而不是落脚于“土豪随意”,这也是一个正规的平台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