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3月5日电(记者魏飚) 一架钉鞋机、一个木质工具箱,加起来30多公斤的重量,54岁的张明搬起来有些吃力。3日上午,家在山西省阳泉矿区的钉鞋匠张明倒了两趟公交车,花了40多分钟,才来到阳泉市福利院,为老人们义务修鞋。
“我也就这点手艺,为社会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明笑着告诉记者。
“能修拐杖吗?”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问道。
“大爷,你看这个拐杖底端的皮子都磨烂了,我给你老换一块好的。”张明从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里挑选着。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除了短暂的午饭时间,张明帮助这里的20多位老人钉鞋、修拐杖。
像这样的义务服务,张明已经坚持了近5年时间。除了敬老院,每隔两个月他还会去聋哑学校、驻地官兵营房、矿井口,为大家免费修鞋。为了方便,张明还专门买了两台钉鞋机,常年放在聋哑学校和驻地官兵营房。
张明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患骨质增生,无法干重活,钉鞋成了张明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遇上残疾人、矿工来修鞋,简单的修修补补就不收钱了,因为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呢。”张明说。
5年来,张明一直用自己的手艺传递着爱心。2008年,张明曾背着一台简陋的修鞋机,先后两次赶赴汶川地震灾区修鞋补衣33天。2010年他又先后到发生透水事故的王家岭煤矿和青海玉树泥石流灾区,以义务修鞋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尽管这3次义务行动花费上万元,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但张明总说“不后悔”。
“来钉鞋的人一般不是特别有钱,从一双鞋上就知道这个人的经济状况,对经济困难的人能少收就少收。”张明说,如果遇上残疾人、农民工来钉鞋绝不收钱。
“这里有3个钉鞋匠,我专找张明,不仅仅因为他手艺好、收钱少,最主要的是我们知道他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别人。”矿区退休职工刘喜智说。
2011年,张明获得了“阳泉市道德模范”称号。如今,钉鞋匠张明成了矿区的名人。“平时要是不在钉鞋铺,肯定是外出帮人义务钉鞋了。”张明钉鞋铺附近的摊主王丽华说。
2011年底,阳泉市给张明发了5000元道德模范奖金。“没想得到这么高的肯定,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张明告诉记者,他准备花2000多元买辆摩托车,这样就可以到更远的山区帮村民义务修鞋,剩下的钱他打算用于帮助甘肃省宕昌县一所山区小学。
“常来钉鞋的人,我告诉他们可以不用付钱,可以捐赠一件不穿的冬衣。等天气冷的时候,我想把收集起来的冬衣寄到那所学校。”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