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的创新
创新,报告中的高频词
刘淇同志在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是一份名符其实的“新”报告。其中,创新一词出现了79次。
如,在第3页,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01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70%以上输出境外。中关村吸引了全国近四成创业投资,企业总收入达1.9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和的1/7。”
北京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驱动发展的宏图跃然纸上。
翻到第10页,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五年,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必须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第11页,又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进一步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还很艰巨……”
第13页中,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调:“在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有条件、也必须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
第17和18页,报告对如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谈得非常具体: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中关村一区多园的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商标战略,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报告还提出,要落实并发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的作用,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特别是首都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北京,北京创造,潜力无限。
这份充满“新”意的报告,为“新”北京指明了方向。
实践中的创新
转制科研院所从亏损到年收入近10亿元——
北京创造:助力“飞天”显身手
刚刚成功发射神九飞船的长2F火箭,用了他们的“独家”焊材等有色金属材料;380公里时速的高铁列车动力电机上,他们的焊材打破了外国企业的垄断;各种卫星产品、正在进行的大飞机研制项目中,他们又是独家提供特殊金属材料……
您可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家顶尖的科技企业,在十几年前从事业单位转制成国有企业时,却曾因为亏损停发了3个月工资。然而,从“制造”变为“创造”,一次次技术创新创造了系列新产品,也带来了空前的核心竞争力。曾经发不出工资的转制院所,如今年产值已近10亿元。
自主创新:
100多次试验炼就新焊材
在北五环外一个不起眼的大院里,拉丝车间里三四个转盘接力将厚重的铝锭一步步拉成细丝。最终,直径1.2毫米的一条条光亮耀眼的高强度铝合金丝,在拉丝机上盘成一轴又一轴。
前不久神九飞船发射,这里的工人照例提前一个小时围在电视机前守着发射,听到“发射成功”,大家也松了口气。原来,这些看起来略显平淡无奇的金属丝,却是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的拳头产品之一、全国惟一的运载火箭燃料箱体焊接材料——380系列焊丝。
“380系列焊丝”,代表了最初试验380次才成功。随着技术的发展,运载火箭燃料箱体焊接方式从人工转变为自动焊接,这对航天企业生产的焊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原有380焊丝的“清洗上光”这道关卡,删减使用前的清洗表面氧化物环节,新焊丝直接就能用于自动焊接。此外,自动焊接不能中断,焊丝的长度需要从原来的几十厘米变成上百米长。
对研究所来说,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是,手工焊接时发现不合格焊丝,随时可以挑出更换;自动焊接效率很高,但只有一圈焊完后才会更换焊丝。焊接完接受X光检查,一旦发现焊缝有气孔,需要立即挖补。直径3.5米、高4米的燃料箱体上,这样的焊缝挖补一旦超过3次,意味着这个燃料箱整体报废。因此,同批次生产的数百米、上千米长的焊丝,不能有一点瑕疵。
在380次试验的基础上,技术带头人董宝全在车间里又做了100多次试验。焊丝拉拔过程中使用清洗液,改用高精度拉拔模具……一系列工艺创新后,终于突破了焊丝表面清洗上光这道关卡,形成了光亮丝的新工艺。
试验成功了。这家北京的中型企业再次成为火箭发射的独家焊料供应商,每年为国家提供3吨380系列光亮丝,为载人航天“飞天”工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保障。
研究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创新带来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因为建造材料用的是十号锻铝——被美俄等国家判断为“不可焊接的材料”——只有中国火箭使用,因此也只有国产焊料能解决焊接问题。
类似这样的“北京创造”,在研究所不胜枚举。焊接高速转动的动车电机,不但需要焊接牢固,还需要焊接材料在电机圆盘上均匀分布,以保证部件在时速380公里时仍能保持动平衡。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型银基焊材,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不但拿下了北车集团2000万元的大单,还为其节约了上千万元成本。锡锗砷焊接材料的研制,则打破了国外对这一关键焊接材料的禁运限制,让一项停滞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可持续创造:
15%销售额反哺科研
在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内,即使加上车间工人,总人数也只有160多人。然而,近年来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北京市课题8项、横向课题十余项;自筹课题近百项。申请发明专利26项,获得授权6项;共研发新产品百余种,其中形成一定规模或取得较大效益的产品20种。
如此高效背后,是研究所不惜血本的研发投入。自2004年以来,企业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销售收入的5%以上,2008年以后更是达到了销售收入的15%左右。“不算金丝项目,去年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研发。”研究所负责人介绍。
高投入的背后,是研究所创新思路的变化。转制前,研究所的研发并不考虑产业化、批量化生产,车间试制出的样品通常只有几百克、一两千克。真正批量生产时,次品率猛增,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宣告失败了。
“一定要做到产品产业化,样品要符合生产条件,能进入生产线。”在发不出工资的时候,研究所将分散在14个科室的人力、财力、物力、销售等集中在一起,咬牙坚持将样品产品增加到5千克甚至十几千克,终于将含银72%的贵金属电真空材料清洁度提高到了国家标准的2倍以上——这样的焊材通常用于电子产品,对杂质含量要求几乎为零。付出的研发费用,很快得到回报,这种焊材年销量从最初的400千克增长到30吨,增长了70倍,如今占据了国内市场的40%以上。
这便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带来的效益。同样的成功,在金丝焊材上得以复制。这种以黄金为主要材料的集成电路键合材料,高成本不言而喻。看准市场需求,足量投入研发资金后,金丝的单轴长度从原先的80米增加到了7000米、20000米,质量赶上了日本等国外产品,销售量也从13千克猛增至2011年的2吨,年销售额近6亿元。
创新效益:
一项专利带来3000万元
改变熔铸尺寸,改用旋锻冷轧,绕开影响产品质量大损耗的热开坯和打磨的环节……金镍合金生产打破了教科书上“必须700多摄氏度热开坯”的禁忌,损耗由10%多降到了4%,返工率接近零。
将电炉油盒中熔铸方法改为控温加热管熔铸,尺寸由5毫米缩小到1毫米,航天低温焊料“金锗12”的开坯时间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到7小时。
……
一系列创新,不但让小小的研究所成为国内有色金属材料行业的领先者,也让企业资产得以迅猛增长。除了2003年从企业剥离出去、年产值6亿元的金丝生产线外,研究所相继成功研发的银铜、金铜镍、金锗镍、金砷等新产品,为这个只有160多人的企业带来了近3亿元的产值。一项银铜合金材料的工艺技术,估价无形资产达3000万元,并且成功从银行抵押贷款1000万元。创新,让当年只能领取70%工资甚至领不到工资的工人,如今的年薪也超过7万元。
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以坚持自主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形成了以技术带头人为核心,课题研究人员为骨干,制造一线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为支撑,“制造辅助研发,研发引领制造”的研制合一、创建“北京创造”品牌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制造”转向“创造”,依托于国家级、部市级、横向课题以及自筹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实现诸多新产品的产业化,带动了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让自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企业实现,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的成功,为更多企业从制造到创造转变,提供了可复制的借鉴。
代表谈创新
党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北京不但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还顺利度过了世界金融危机。其中,北京的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北京不但充满开放的自信,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在产业化上也魄力十足,例如在亦庄线、昌平线地铁率先使用自主创新的地铁通信系统。
北京科技创新有效整合了中央资源,凸显成果辐射作用,同时也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今后仍需要进一步调动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在针对经济社会突出问题的科研攻关中,更好地凝聚各方人才参与研究,实现协同创新。
党代表、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党委书记金小军:北京的科技创新重视带动、辐射作用。“双轮驱动”实施到位,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北京的科技创新要突出“高端人才、高端产品、高端品牌”的特色。在重视研发的基础上,北京的科技创新应当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高点——一个是技术研发、一个是产业化销售终端,中间生产则在京外完成。
专家说创新
科技创新“北京模式”4大经验
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1、凝聚各方力量,整合首都科技资源。中关村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央地资源整合协同工作机制,创造了八个“全国第一”。发挥首都优势,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建了“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多部门、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科技北京”折子工程凝聚全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工作,形成合力,三年累计实施重点任务450项。
2、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2011年落地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9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5%。自2009年以来,市政府与中央部委、中央企业、高校院所签署的重大科技合作协议30余项,直接落地的中央单位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00余项,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跨国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汇聚了100余家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
3、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环境。通过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等六大示范应用工程,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市场空间。率先实质性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试点,截至2012年5月底,累计认定1663家单位的4681个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金额累计185.4亿元,直接带动社会采购672亿元,示范带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4、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进展。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工作新制度;完善行政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科技计划立项决策机制,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制度等。
本市未来科技创新5大突破口
1、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做好统筹规划和中长期战略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引领作用。
2、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树立“大科技”理念,把首都科技资源都纳入到国家创新中心这个大战略和创新生态系统中,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推进北京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支持新产品开发转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从关注单个产品攻关转向支撑全产业链,积极探索“总部+研发+产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北京创造”品牌。
4、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经费预算、拨款与使用制度和科技经费投入与绩效评价体系。
5、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进一步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创新创业环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者,特别要对小微企业和新兴民营创新主体给予重点支持。
点评人: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晓西教授
数说创新成果
201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3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3倍,占全国交易额的39.7%,位居第一。“北京制造”逐步向“北京创造”转变。
2011年,北京市专利授权量为40888件,居各省市第六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588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8件,继续高居各省市之首。
2011年北京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39亿元,居全国之首,北京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专利技术交易枢纽中心。
350家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设立研发机构;100余家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数量居全国之首。
2011年,全市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7%。“北京创造”发挥了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童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