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河之畔336.9米高的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到仍在建设中的于家堡金融区。天津新一轮金融改革与创新热潮,正在浸染这座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并一度迷失的金融城市。
自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滨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天津金融产业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发展“现代金融业”,则被视为其追赶北京、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差异化全新定位。
六年来,天津异军突起的PE、租赁等“现代金融业”,以及已连续举办五届的“融洽会”,正成为天津金融的“新招牌”。
然而,金融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在理想蓝图与现实围墙间,天津金融改革仍面临制度、资金和人才等现实困境。
“筑巢”成功后,如何“引凤”、“留凤”?在各地大兴金融规划区热潮中,仍处于建设初期的于家堡,如何探寻适合于天津的金融创新的发力之道?这不仅是天津金融主管部门日思夜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绕不开的课题。
6年发展胜过30年
金融城的迷失与再造
5月20日,距离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简称“融洽会”)还剩21天,位于天津市南京路10号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办公楼异常忙碌。
作为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员部部长,安向东正和他的团队在为即将于6月10号在天津召开“融洽会”,做着大量而繁琐的客户回访和确认工作。
而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成都高新创业园内,一家科技型创业企业负责人也正期待在“融洽会”上的“快速约会”活动上,找到看上自己项目的“资金方”。届时,他将和园区内几家同样面临融资困境的同行,一起前去天津“碰运气”。
“快速约会”是历届天津“融洽会”的特色活动,会议期间,每个拟融资企业均可在事先与投资机构方,在快速约会区域与投资机构进行约30分钟的封闭会谈。这种高效的洽谈会机制,正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在此快速对接。
作为国内外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投融资盛会之一,天津已连续成功融洽会举办五届。五年来,该展会已累计参会人数达3.45万人次,融资成功额近1177.6亿元人民币,被国内外媒体称之为“资本的盛宴”。
事实上,“融洽会”仅是近年来天津金融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
而在此之前,天津这所昔日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城市,曾经历过长时期的“迷失”。
在历史上,天津曾是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之称。然而,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天津在金融领域,一直落后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以至于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在一篇名为《醒来了,天津》文章中写道,“与北京近在咫尺的北方港口城市,天津似乎一直都在沉睡之中……”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并“鼓励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安排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中央的意思是,通过这样一个支持使天津滨海新区能够尽快发展起来,带动环渤海地区尽快建成中国的第三增长极。”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告诉记者。
此后,国务院、天津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
天津市政府部门曾对过去几年做过一个这样总结——从2006年到2011年,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7个部委先后发布15个文件,涉及开展股权投资基金试点、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方面,指导推动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天津滨海新区近6年的发展速度与成绩胜过以前30年。
在经历长时期的迷失后,天津这座曾经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正在借助国务院的政策东风,以滨海新区为基点,努力找回自己在中国金融版图中的地位,但如何找到适合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定位,仍是摆在天津金融部门的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