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海西动态
闽台交流活动
了解海西
政策支持
台湾农民创业园
海西西岸(福建)
农业合作试验区
台湾水果中转站
字号:
台湾歌曲文化印记:闽南语优美词曲代代唱(图)

  时间:2010-12-07 14:53    来源:中新网     
 
 

文夏是战后第一代的“宝岛歌王”,以《漂浪之女》一炮而红。

  1975年李双泽在一场校内演唱会高歌《补破网》等闽南歌,引发“唱自己的歌”民歌风潮。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中新网12月7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谈到台湾日治时期闽南语流行曲,不能不提传奇词人李临秋。李临秋生于一九○九年,十六岁就进入永乐座戏院当“给仕仔”(茶僮)。虽然他只有小学毕业,但因聪颖努力,在当红辩士詹天马的鼓励下,他一方面帮戏院誊抄剧本,另一方面开始创作电影主题曲的歌词。

  李临秋望春风 奔放女性情

  文史专家庄永明说,一九三○年代的闽南语流行曲,是从中国电影主题曲开始,“这些进口电影若不是默片、就是北京方言,为了宣传电影,干脆先写一首闽南语歌,把剧情写在歌词里”,李临秋因缘际会,写了《忏悔》、《人道》、《一颗红蛋》等当红歌曲,庄永明也称此现象为“中国影戏,台湾刻盘”(刻盘为唱片之意)。

  李临秋写红了这些电影宣传曲,也打响了自己名号,一九三三年与作曲家邓雨贤联手,写下第一首创作曲《望春风》,随即唱遍大街小巷,四年后,反而由日籍导演安藤太郎与台湾金主拍成同名闽南语电影。后来,他又创作《四季红》、《补破网》、《相思海》等世纪传唱的闽南语歌谣。

  综观李临秋的历史地位,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吕理政认为,“一九三○年代,留声机与唱盘在台湾出现,社会上出现流行歌曲,当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充满自由、奔放的特色,表现女性感情世界的歌谣,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规范,以李临秋的《望春风》最具代表性”。

  在那个自由奔放的时代里,还有一位幕后功臣,就是“古伦美亚”唱片文艺部主管陈君玉。他原本是活跃的文学创作者,任职唱片公司后,广纳李临秋等词曲人才,既是《望春风》、《雨夜花》、《月夜愁》、《四季红》等名曲的推手,也让歌手纯纯成为三十年代的文化印记,他在古伦美亚任职短短一年,却为台湾歌曲开创全新视野。

  文夏洪一峰 闽南语歌巅峰期

  台湾日治时期歌坛一姐是本名刘清香的纯纯,战后第一代的“宝岛歌王”则是文夏。文夏一九二八年生于台南,初中在日本就读,学习声乐、吉他与钢琴,后来由他作曲、许丙丁作词的《漂浪之女》一炮而红,他轻柔的歌声充满情感,后来的《妈妈请你也保重》、《黄昏的故乡》都是不朽名曲。

  历经文夏、洪一峰的闽南语歌曲巅峰期,一九七六年独尊普通话,规定电台每天只能播放两首闽南语歌,那段美好时代迅速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邓丽君的甜美歌声,直到李双泽出现,开启了台湾另一波能量沛然的民歌运动。

  李双泽唱自己的歌 引爆民歌潮

  李双泽生于菲律宾,自小来台求学,就读淡江大学时在餐厅打工,结识胡德夫、杨弦等人;一九七五年,他在一场校内演唱会里,眼看其它表演者都唱西洋歌曲,不满地高唱《补破网》等闽南语歌曲,引发“唱自己的歌”民歌风潮,他自己也以陈秀喜、蒋勋的诗为歌词,写了《美丽岛》、《少年中国》等曲。

  李双泽二十八岁时,在淡水海边因救人而溺毙,但他留下的民歌遗产,却是台湾歌坛最珍贵的珍珠。一九八○年,段钟沂、段钟潭创立“滚石唱片”,第一张专辑是民歌大将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的合辑《三人展》;两年后,吴楚楚筹组“飞碟唱片”,双双为华语音乐奠下根基。

  从李临秋到李双泽,他们写着、唱着、流泻着,台湾人百年来的真挚情感与声音。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两岸农业对接会侧记:水果盼常销 石斑要西游       ·大陆两位青年钢琴家携鼓浪屿古钢琴访台演出      
·漳州涉台涉侨风物志启动编撰 便利台侨同胞寻根       ·厦航复飞福州至桃园机场航线 每周达62架次      
·两岸心血管病护理论坛5日在福建厦门召开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