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对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大河村村民张军一家来说,是个好年景——这一年,张军家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和一家人开销外,年底还结余了约4万元。
“这么多年了,到年底还是第一次能剩下钱。”张军说。2011年,他将家里6口人的46.2亩地流转给了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年底得到土地流转金和分红共2.4万元;没有了土地的羁绊,夫妻二人外出打工收入约5万元。与张军一样,2009年以来,河南乡共有4个村1215户将3万多亩地流转到了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克山县共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424个,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单个农户‘办’不了、集体‘统’不了、政府‘包’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整合,提高了我省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黄玉凡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破解当前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升农村资本运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层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来,黑龙江省共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含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各类合作社2.5万个,入社农民25.5万人,带动农户100多万户,基本覆盖全省各乡(镇)。
入社农民收入高出一大块
记者见到张军时,他刚从大连打工回家。从今年3月份和爱人一起出去打工到现在,夫妻二人攒了4万多元。张军当建筑工,每天能挣120元,爱人在工厂打工每天挣80元。
除了打工收入,再过个把月,他还能从河南乡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取一笔土地流转收益及年终分红。
说起年终分红,张军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插曲。
去年年底,按照他家的入股土地数,他从合作社分了2.4万元。“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合作社算错了,我家46.2亩地,按照当时合同每亩地流转金350元,该分16170元,怎么平白无故多了8000元。”张军回忆说。当他不知所措地把这个情况说出来时,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笑着告诉他“那是分红”。
据介绍,对合作社的全部收益,该合作社采取“一保、一提、两分”的方式:“一保”,即按照入社时承诺的每亩350元的保底金进行兑现;“一提”,即经过社员大会研究同意,提取盈余的50%作为公积金;“两分”,即在“一保”、“一提”后,把可分配盈余分为国家投入盈余和集体盈余两部分,国投盈余平均分配给社员,集体盈余按社员入社土地数量和出资额进行分红。
经过两次分红,除了16170元的土地保底金,张军另外领取分红共约8000元。“每亩350块钱就够高了,租给个人一亩地也就240块钱,谁想到还有分红。”张军说。听了李凤玉的介绍,张军执意要请合作社的同志们吃饭。“原来自己种地,搭上我俩的人工,一年也就收入一两万块。挣不了多少钱但人又走不开,现在土地成了股权,不种地能领分红,我俩出去打工还有了工资收入。”张军感慨道:好日子说来就来。今年他们夫妻两个外出打工能挣5万多元,加上年终土地收益,全部收入能达8万元。
李凤玉则告诉记者,社员能够多分钱还要感谢国家财政。他介绍说,仁发合作社是借助于国家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契机成立的,2009年10月成立后,合作社共获得国家农机具补贴等1234万元。而在国家投入目前不参与收益分配的情况下,该合作社按合作社法将这块收益平均分配给了入社社员。
据了解,去年,黑龙江省财政以直接补助的方式投入资金4000万元,支持全省星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13个。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财政以注入担保资金的形式投入1000万元,将资金注入信誉高的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由黑龙江省地方金融机构为合作组织贷款。
据统计,2011年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增收200多元,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非社员高出18%。
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好
张军当然不是贸然入社的。此前,他与爱人已经算了笔投入产出账。“自己怎么种都赶不上合作社。”他以自己一直习惯种植的大豆为例给记者算了笔投入产出账:
每亩地需大豆种子8斤约21元、化肥40斤约70元,打农药三遍约18元,机器翻地、耕种、收割约80元,以上加起来每亩投入约189元;按亩产330斤、每斤2.2元计算,每亩收益726元,减去每亩189元投入,每亩能挣537元。两口子一年扑在地里,46亩地能挣两万多块。“也就够两个上大学的孩子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张军说。
“种别的也一样,人家合作社的庄稼长得就是好。”今年新加入合作社的仁发村村民刘友说。2011年,他将家里56亩土地流转给了自己弟弟,每亩240元共计13440元,与流转给合作社相比每亩地差110元不说,还没有年底分红。今年,兄弟俩商量着把地都交给了合作社,“我自己算了算,今年能分3万块钱。”刘友说,“纯增加大概2万块钱呢。”
李凤玉告诉记者,社员收益的提高源于合作社的种植效益。他介绍说,规模经营以后,合作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并进行订单生产。今年,该合作社与麦肯公司订单种植了5000亩土豆,每斤土豆7毛钱,“农民单家单户种的土豆,市场价也就3毛钱一斤。”李凤玉说。
除此之外,合作社的产量也远高于农民自己种植。以土豆为例,合作社的土豆亩产达到6000斤,农民自己种植的产量也就是4000斤;以玉米为例,农民自己种植亩产约1200斤,合作社土地亩产达到1500斤。
“一方面,与农民相比,合作社舍得投入,用的都是良种。另一方面,在县财政局、农业局的支持下,合作社采取科学化种植。”李凤玉说。
据介绍,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克山县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确定10个技术承包点、16个高产攻关地块,主栽作物产量均比当地常年提高20%。技术指导员由农业局从县农业中心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干部中公开选聘,县财政为每个承包点拿出达标奖励资金1万元。另外,借着国家“节水增粮”行动的东风,该合作社使用上了现代化灌溉设备,保证了作物生长良好。
“今年应该还能比去年多分点。因为我听说今年粮食又增产了。”张军高兴地说。
据统计,目前黑龙江全省种植业合作社有7745个,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3411万亩,粮食产量比原先提高了17亿斤。
助推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大农业
“只有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增强农业的竞争力,这已在世界各国形成广泛共识。”黄玉凡说,小农经济在合作社的推动下,逐步“增大”为现代大农业。合作社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黄玉凡介绍说,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黑龙江省合作社主要有4种组织形式,包括“农民合办型”,即农户共同发起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本组织范围内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能人创建型”,即由农村经纪人、致富能手、产业大户、返乡创业者等牵头创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领办型”,即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创建的合作社,合作模式一般为“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十农户”。“乡村干部带领型”,即由乡(镇)或村干部牵头组成的合作社。
“目前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黄玉凡说。
北安市建民奶牛合作社建成国家标准奶牛养殖示范小区,采用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进口机器榨奶、统一收购、统一后勤服务和分户饲养、独立核算的经营模式,每公斤牛奶高于市场0.2元,每头奶牛年收入达到3000元。
记者来到位于克山县双河乡赤心村的双河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理事长付超军正巧一早到哈尔滨进猪仔去了。他的儿子告诉记者,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以来,吸引社员32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64万平方米,年出栏能力2.5万头,2011年销售生猪2.0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该合作社的组建,切实推动了全乡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有力支持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双河乡党委书记王卓民评价说,“现在双河乡已经成为全县生猪养殖强乡,促进了全乡生猪养殖水平的提高。”
据介绍,目前黑龙江全省已有7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相关认证,有2500个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孙吴县沿江乡潘氏西瓜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94户,2010年种植面积达240公顷,占全乡西瓜种植面积93%,创产值1200万元左右,为瓜农增收1050万元左右。目前带动全县300余户种植“潘氏西瓜”,市场打到北京、大连等地,供不应求。讷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一秤金”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每公斤售价达50元,比普通大米高出12倍。
“今年我们将加大整合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努力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800个,使全省合作社数量达到2.4万个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完善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管理使用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以奖代投条件的示范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扩大覆盖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黄玉凡告诉记者。(记者宋凯 刘国旺 通讯员 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