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辉煌“十一五”·企业篇
企业,这一经济生活中微观主体的跨越发展,成为“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腾飞之路的缩影。
列入全省100户培育计划的大企业大集团始终保持迅猛增长势头,实现跨越发展;中小企业更是克服地震灾害、金融危机冲击等多重压力,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百户培育企业门槛标准
从5.4亿元提升至15.46亿元
2007年,我省启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仅仅三年多时间,列入全省100户培育计划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井喷”式发展。2007年培育名单内营业收入上百亿企业仅有19户,到“十一五”末,已有35户企业过百亿。其中,泸州老窖、成都神钢、一汽丰田、五冶集团、盛马化工、川煤集团、其亚铝业和九洲电器等8户企业于2010年首过百亿。2006-2010年新上百亿企业共计达到16户。
2007年我省确定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名单中没有一户营业收入上500亿元企业,仅有过400亿元企业1户、过300亿元企业2户、过200亿元企业6户、过100亿元企业10户和过50亿元企业16户。到“十一五”末,全省年营业收入过700亿元企业1户、500-700亿元企业4户、400-500亿元企业4户、300-400亿元企业1户、200-300亿元企业10户、100-200亿元企业15户,百户培育企业门槛标准也从2007年的5.4亿元提升至15.46亿元。
大,还意味着各项指标全面快速提升。3年来省大企业大集团各项经济指标稳定增长,充分发挥了我省经济发展中流砥柱作用。其中营业收入、出口创汇及投资收益指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平均增速分别达到24.1%、59.5%和72.3%。目前,我省大企业大集团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大,还体现在带动作用上,据不完全统计,纳入我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的57户工业类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延伸产业链和聚集发展,共带动65000余户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户均配套企业超过1000户,对全省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带动作用。
中小企业增加值对全省GDP贡献率达50.8%
遭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的四川中小企业实现“V”形反转,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一五”末,我省中小工业企业达34.5万户,完成工业增加值7180.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224.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28亿元,利润总额1143.5亿元,利税总额2024.4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17%、405%和403%。
中小企业的贡献作用日益增强。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十一五”末,我省中小企业增加值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50.8%;从促进劳动就业看,“十一五”末,我省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400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20.8万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看,总体呈现出一产中小企业平稳增长、二产中小企业支撑趋强、三产中小企业高速膨胀的发展态势。从所有制结构看,结构更趋多元化,尤其是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发展态势迅猛。从区域结构看,已基本形成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领先发展,三区(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格局。
“十一五”期间,共培育“小巨人”企业500余户、“成长型”中小企业1000户以上。
财金支持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5亿元。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个数达到362户,年末在保余额671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为6.5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18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