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3日在昆明透露,过去5年里,中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全面超过东部地区经济增速,这标志着中国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区域发展增长格局从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向中西部地区全面加速、各区域协同并进转变。
杜鹰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趋势被遏制,得益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确立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全国各地工业体系布局均衡发展,这在发展了内陆地区工业基础的同时,牺牲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中国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在大力促进东部发展并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据统计,1978年-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比其他地区至少快2个百分点以上。在差幅最大的“八五”时期(1990年-1995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比其他地区高出5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分别为12.60%、11.05%、11.36%和10.88%,区域增长差距趋于缩小。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市场机制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从区域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区际间比较优势的互补和交换,进而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化,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十一五”(2006年-2010年)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全面加速,均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长水平;2009年这一态势继续保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2.6%、13.4%和11.6%,比东部地区分别高出1.9、2.7和0.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增速,预计全年仍继续快于东部地区。
杜鹰指出,正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不仅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了,同时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财政投入西部教育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办学条件、师资合格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杜鹰说:“过去5年,中国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发展重点和主体功能更加明确,各区域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了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协调的区际关系正在形成。”(记者 赵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