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

时间:2010-02-05 09:50   来源:广州日报

  特色农业和农业观光带动广州农民增收。

  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11067元 农业旅游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促进增收

  守着青山绿水,无须大搞工业也能财源滚滚;灵活的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敢于放开手脚,赚取地租的同时还能打工挣钱。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局了解到,广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多项强农惠农政策齐头并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92亿元,同比增长3.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67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翻了一番,比2005年增长56.3%;收入增速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且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去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土地管理等12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为广州市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热情,经营特色养殖业、外出务工、发展乡村旅游,广州农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转移就业、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约占农民收入的6成;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了农民收入增加的强劲增长点,2008年广州市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出租房屋厂房仓库等实现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075元,增长15.0%;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广州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广州市各级财政实施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农业直接补贴资金超过1.4亿元。

  乡村旅游带旺溪头古村

  豆腐花卖到黄豆不够用

  从化市良口镇溪头村,淙淙的溪水在古朴的民居间缓缓流过,悠然的水车转起几分懒散的意味。几年来“生态旅游村”的建设,让这座原本略显破旧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了都市人眼中世外桃源般的“香饽饽”。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自然景致保持良好的溪头村总是客似云来,村民们在景点附近做点小买卖,生意有时做得手都发软。“平常一般的周末,每天的营业额大概有三四百元,村里办李花节的时候,最多每天可以有上千元。”在村里的小广场旁开豆腐店的陈二娣对记者说,就算在生意一般的时候,每天也能卖出100多碗豆腐花,消耗黄豆5斤多,加上村里天天磨制的“山水豆腐”,“按亩产600斤计算,村里自己种的几十亩黄豆根本就不够用。”村支书蔡日生前几天夜里才带着村民到隔壁的吕田镇拉了一车豆腐过来,“我现在想把我们的山水豆腐做成品牌,我们这里山好水好,有搞头!”一旁的从化市农业局副局长黎均接过话茬说:“村里决心打豆腐品牌,我们也打算支持他们,在村里扩大黄豆的种植面积。”

  蔡日生心里却另有“小九九”。他对记者说:“种黄豆好是好,就是每亩的经济效益低了些,村里原本种的三华李收入挺不错的,我们打算多种些。”据他介绍,这些年因为游客增多的带动,三华李的价格年年见涨,从5年前的0.5元/斤左右,现在最多时已经卖到3元/斤,按照三华李亩产3000斤左右计算,每年就能给村里带来150万~200万元的收入。“比起以前光靠种三华李、青梅、沙糖桔的微薄收入,现在的情况是好多了,现在我们又想着请专家来讲讲课,提高三华李的品种,将李子分级出售,争取将卖价再拉高一点!”蔡日生对记者说。

  农业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广州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广州积极引导农民挖掘乡村自然景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等农业观光活动和乡村旅游。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列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由副市长陈国牵头落实,并制订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目前,广州已扶持培育了从化溪头村、田心社和增城“小楼人家”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景点,成功举办了“荔枝节”、“菜心节”、“梅花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促进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北部山区镇农民收入的增加。

  土地租金加工资

  农民要买小汽车

  在城郊街西和村,记者看到,虽然身处农村,但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似乎不多。“我们把土地以保底价租给街道办,街道办搞好排水、平整土地等基础建设后,再租给外来的花商,租金我们还有得分。”西和村村民郑卫东告诉记者,以前他家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荔枝等作物为生,每年全家的收入大约只有6000元。2000年,村里的土地开始自发流转,到2008、2009两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流动速度加快,郑卫东将自己家里的10多亩土地租了出去,一租20年。“一身轻松”的老郑和妻子、儿子一起出外打工,土地的租金还照拿不误,“保底价700元/亩,街道办出租给商家是900元/亩,溢出价还有六成返还。”

  在这种土地流转模式的促动下,西和村周边开起了多家花场,村民们还可以前往打工。收入来源拓宽后,郑卫东一家去年的收入达到了以前的10倍之多,有人打趣地跟老郑说,让他给儿子买辆小汽车,“我还想给自己买呢,我也不老啊!”老郑笑呵呵地说道。

  据广州市农业局介绍,近年来,广州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种养能手,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从多方面拉动农民增收。2009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实施方案》,确定花都区花山镇、从化市城郊街等3个镇(街)为土地流转试点镇(街),对连片经营规模面积达到50亩(北部山区4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试点区流转农户,由市财政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各区(县级市)按不低于上述标准给予配套补助。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经营大户、种养能手,可以获得租金收入。同时,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吸引本地农民就业,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抱团发展引导农民合作

  百万资金扶持农民创业

  此外,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田、鱼塘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2009年,全市共投入4.1亿元,标准化改造农田14.0万亩、鱼塘1.9万亩,累计完成标准化改造农田135.0万亩、鱼塘13.1万亩。经改造后,耕地利用率普遍提高3%,鱼塘产量、产值、利润增幅均在50%以上。同时,农民出租耕地收入普遍提高30%~50%,鱼塘平均租金由600元/亩·年增长到1200元/亩·年。

  在打好农业生产基础的同时,广州市还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解决以往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农民加入合作社后,能够充分享受合作社的品牌和规模优势,把农产品从田头、乡间集市卖到城市里的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销路大大扩展,农产品价格也相应涨高。2009年,广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年新增183家,达到281家;6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社员比经营同类产品的非社员农民人均增收20%以上。

  农村也在探索发展的新道路。记者了解到,从化市去年就拿出了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农民进行创业,申请到扶持资金的农民有近百户,“城里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农民也可以得到扶持。”从化市农业局副局长黎均对记者说。江埔街上罗村“亮点”农庄就是扶持资金的受益者之一,村支书李随亮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准备利用天然风光和黄金洞等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路线,带领村民创业奔康。(叶卡斯)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