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石龙洪 陈小愿)9月是收获的季节,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两岸经贸交流依旧“遍地开花”,成果丰硕。
16日闭幕的首届滇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研讨会上,两岸共签署16项台商投资及滇台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达23.19亿美元。
月初,在山东潍坊举行的第18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签约27个项目,合同台资额14.42亿美元。
19日,南京又迎来两岸经贸合作的多项盛会: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台湾名品交易会。主题为“世界经济调整中的两岸企业合作——从ECFA到两岸共同市场”的紫金山峰会,齐聚两岸500多位知名企业家和经济专家,首次升级为两岸又一重量级交流平台,规模创历年之最。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今年1-8月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破千亿美元。商务部台港澳司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7月,大陆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8.6亿美元,同比上升40.7%。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在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2周年的成果:货物贸易方面,大陆自台湾进口适用ECFA早收计划优惠关税产品的金额约为87.2亿美元,关税优惠约26.3亿元人民币;台湾自大陆进口适用ECFA早收优惠关税产品的金额约为14.68亿美元,关税优惠约3882万美元。
在国际和地区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何两岸的经贸往来能够保持“常青”,甚至比过往更加密切?
在台商看来,两岸紧密合作,抱团取暖很迫切。台湾工业总会名誉理事长陈武雄认为,“当前,两岸都处在宏观经济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台湾企业求新求变,努力实现由代工模式向品牌战略的提升,两岸密切合作,抱团取暖更迫切”。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叶惠德指出,两岸产业转型,实现资源整合是大趋势,“那种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是该抱团出击了”。
在学者看来,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很重要。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1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一直延续良好势头,两岸签订的经济合作机制需要落实到地方。全球经济不景气,增加了两岸经贸合作的迫切性。两岸需要加强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尤其是大陆台商非常关切如何通过合作加快转型升级。此外,站在对台经贸合作前沿以及对台经贸富有潜力的地方政府,有加快与台湾经贸合作的积极性。
在官员看来,两岸经贸交流环境很有利。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滇台会”上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在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保护与促进协议的签署以及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等后续协商的推进,为两岸经贸合作开拓了广阔空间和营造了更有利环境。
两岸经贸往来大发展,在王毅看来,“是因为两岸双方在协商中始终着眼于两岸民生,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两岸交流往来的巨大需求和潜力,在经历多年隔绝和压抑之后,终于得以全面释放的必然结果。”
随着两岸投保协议的签署以及货币清算机制的启动,两岸经贸的未来更加明朗。王毅在“鲁台会”上就谈及愿景,希望“两岸的交往更加机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为两岸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