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仍将围绕“补贴”频繁出招
就中欧贸易出现的摩擦,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在16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欧贸易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往来,当然会存在一些摩擦点,但“有些人说是‘贸易战’,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而欧盟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不过,展望今年的中欧经贸形势,多数专家表示不容乐观,认为整体仍将趋紧。尤其是在量化宽松大背景下的2013年,汇率战、贸易战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
屠新泉对记者表示,欧洲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再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贸易保护行为往往存在“惯性”,综合考虑,今年中欧之间仍将充满摩擦。
专家还指出,今年“补贴”问题将是中欧双方贸易争端的焦点。
事实上,2011年欧盟就开始对华“补贴”问题频繁发难,近来愈加强势。2011年5月,欧委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这是欧盟首次挥舞起“反补贴”的大棒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2011年年初,欧盟执委会和欧洲最大的企业游说团体———BusinessEurope开始牵头调查中国出口信贷政策。随后,欧盟对中国地方政府补贴证据的搜集也开始密集展开。
2012年5月,欧盟修订了贸易防御体系,计划绕开产业申请将自行调查合法化的内容。这一引发巨大争议的内容为欧盟强化贸易制裁铺平了道路。目前,欧委会正在试图将对中国无线通讯设备自行立案调查作为此项特权的第一项“试验”。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有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来自政府补贴,这是一种偏见。只要自己国内出现困境,就盯着中国不放,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事实上,很多所谓的“补贴”都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结果,并不是非法违规的主观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