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经济未来增长具有多元动力

时间:2012-11-20 10: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1月19日,众多求职者在南京林业大学2013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求职。招聘会吸引全国各地18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刘建华摄(新华社发)

  受制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再加上自身问题,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已经连续7个季度放缓。许多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已面临瓶颈,未来甚至不太乐观。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低成本和大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经济未来增长潜力和空间都很大,具有多元动力,短期内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服务业等空间大。长期看,劳动力、技术、资本三大要素蕴藏很多潜力有待挖掘。

  7%增速利于结构调整

  经济增速放缓是许多中国经济悲观论者的主要依据,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不可能再持续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保持目前7%左右的增速最适于经济结构调整。

  “对中国经济一直有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两种争论,但无论怎样,大家都形成一个共识:中国经济不可能再保持10%以上的增长,未来7%-8%的增长是可能的。中国GDP达到7%左右,就既能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同时也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如果还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速,将付出高增长的代价,就像汽车行驶速度越快危险越大。中国经济增长要从追求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要突破当前难关,在未来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不在速度在质量,提高质量就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经济理论和中国历年经济数据证明,过热过慢的经济增速都不利于结构调整,7%至8%的GDP增长速度更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既可以保持一定的结构调整压力,又能够为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空间。

  结构调整能否完成得好,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说,在过去25年中,有16个发展中国家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但是只有6个国家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的基本观察是,仅仅靠高增长也未必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那些注重结构调整的国家倒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更大。

  扩大内需潜力巨大

  多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投资与出口作用大,而消费等作用有限。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关键是充分挖掘其内需的巨大潜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尼古拉斯·霍普指出,城镇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服务业、劳动力市场等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他表示,随着中国向着中产阶级社会的迈进,城镇化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为了保证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必然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服务业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养老、老年医疗护理等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此外,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将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重要贡献。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林毅夫认为,短期内产业升级的空间大,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还有非常多的空间;而且,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好的,政府负债加上过去四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只占GDP的40%多。如果再加上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中国维持8%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推动供给结构的转型

  发挥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固然重要,有关专家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还必须从供给端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需求端(‘三驾马车’)做文章,出口不行了,看投资,投资不行了,看消费,但是我们很少关注供给端的影响,即考虑劳动力、资本、技术及其生产效率的新组合。”张茉楠指出,需求端解决的是短期增长问题,供给端解决的是长期增长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要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加大对供给端的管理,从劳动力、技术、资本三大要素挖潜力。不仅需要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更需要通过整体经济不断地向高价值链的产业端移升,推动供给结构的转型。

  张茉楠认为,当中国低成本优势和廉价资本红利不在的时候,中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无论如何,告别经济低效增长的模式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持久性挑战。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