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速“保8”的支撑点在哪

时间:2012-11-19 08: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有关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经济8%的增长将维持20年”的观点引起热议。面对怎么“保8”的问题,11月15日,林毅夫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解读中国经济”的讲座上回答说,“保8”的支撑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会牵扯到很多行业,他做的只是一个预测,中国应继续推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环境下通过自由竞争,到时候市场会涌现出许多行业。

  有人认为,之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林毅夫言及“房地产问题”时提醒道:一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是51%,同城市化程度70%的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农村人进入城市有很大的房屋需求;二是要当心房产泡沫,房地产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是重要的,防止出现经济危机。

  林毅夫回答记者,总体来说中国产业未来还是会偏向密集型的产业,因为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当下的环境,如果想把产业做大,就需要更多的工人,运营更多的资本。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2年平均每年以9.9%的速度增长,但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令人担忧,比如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环境不断恶化和贪污腐化日益严重等。

  林毅夫曾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说,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国现在正处于日本1951年的水平、新加坡1967年的水平、台湾地区1975年的水平、韩国1977年的水平。在同样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可以维持20年8%~9%的增长,为什么中国会不具备8%的增长潜力?

  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从去年第一季度的9.7%下滑到今年一季度的8.1%,世界银行也调低了预期,估计中国经济增长会由去年9.2%放缓至8.2%,也因此,中国经济即将硬着陆的担忧在蔓延。

  林毅夫在北大发表主题演讲时说,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确实面临着问题与风险,但就此认为中国将从此进入低增长阶段是不对的。从后发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低收入国家只有发展到人均收入为美国的50%左右时才会步入低增长阶段,而在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是美国的21%,据估计,将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中国还有20年维持8%的增长潜力。

  对于林毅夫的观点,经济学家给出了肯定或怀疑的态度。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是赞同林毅夫的观点的,但他认为“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深化改革,用改革作为基础,就能获得未来比较长时间的动力去刺激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6%,是最近3年来首次低于8%,姚景源认为也不必搞得“人心惶惶”。他认为,以包括12个大类景气指数的中经产业经济指数观察,能准确看出大行业是否正常,如果是正常的话,“破8”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但也有些经济学家对林毅夫的乐观态度表示担忧。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未来考虑到中国经济巨大的体量,中国的后发优势将显得越来越微弱。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比如光伏产品,中国去做,大家都不赚钱。因为中国大,只要全力以赴,这件事就一定无利可图。因为经济体量巨大,中国的后发优势比其他国家小得多。未来能不能实现这么快的速度增长,需要把体量考虑进去。”白重恩认为,中国是一个特别大的国家,中国做什么产品,价格就会低到其他国家不能赚钱的程度,甚至是中国都不能忍受的程度。

  有分析认为,这位被认为中国“能见度”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的林毅夫,有较多的机会实地了解世界各国,并总结、反思经济增长成败因素,他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更偏向各国的经验比较,并据此提出走向繁荣的可能性,而较多评论者则从中国实践及现实矛盾出发,认为发展不能忽视其条件,更应考虑其代价和质量,如腐败、低效、分配不公、环境破坏等。

  “政府更多的角色应该是‘助产士’而非‘永久保姆’。”林毅夫提到,要发挥最大的比较优势,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一个有为的政府。 (记者 陈璐 吕颜 婉倩)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