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这也是继7月份以1.8%的涨幅创下两年半新低以来,CPI再度回到“1时代”。
“总体看,9月CPI延续了今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回落的趋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统计数据显示,影响CPI的最大因素——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较8月份缩小了0.9个百分点。1-9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8%。
鲜菜价格涨幅大幅回落,9月份鲜菜价格上涨11.1%,较8月份缩小了12.7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更是下降6.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48个百分点。
“翘尾因素持续回落和蔬菜价格回落,这两大因素主导9月份CPI同比涨幅出现回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CPI回落在意料之中”。他指出,一是去年翘尾因素影响越来越小,已由8月的0.6个百分点降至9月的0.2个百分点;二是在新涨价因素中,猪肉价格涨幅不大,鲜菜价格大幅下降,关系民生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9月份以来,由于极端天气因素影响结束,中国国内蔬菜的价格涨幅回落,猪肉价格环比涨幅回升但涨幅较小,国内食品价格总体运行平稳。
专家普遍认为,虽然年末物价可能有所回升,但第四季度物价的整体走势将趋于平稳,全年物价上涨压力相比去年明显减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表示,受整体宏观经济疲软影响,全球需求减少,投资意愿不足,除非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因素导致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四季度CPI涨幅将在2%的低位徘徊。王军也认为,“四季度CPI可能会略有反弹,但低通胀的整体格局不会改变”。
“后期控制CPI涨幅仍存在一定压力,必须认真对待。”张立群说,一是要继续巩固粮食“九连增”的好形势,继续加强“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设;二是要对影响CPI的外部因素提高警惕,妥善应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受翘尾因素回落、国内生产需求不振、油价可能下调、国内粮价可能平稳、经济增速难以大幅回升等因素影响,预计年内物价不会出现大幅反弹。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虽然食品价格上涨,服务类价格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在温和上涨,但翘尾因素将持续回落直至消失,物价上升压力趋缓。
刘元春分析认为,下一步CPI的运转将主要受到两种因素影响,一是需求下降带来的工业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等各类商品价格回落的趋势;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因素推动物价上扬,“这是决定今年整体物价水平的两个核心因素”。
近期中国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回暖,制造业PMI回升,9月出口形势改善,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扩大,这些都释放出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信号。
刘元春说,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迹象在9月和10月已很明显,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家对投融资环境的持续改善,投资需求会有所上扬,再加上“去库存”结束,将对物价产生一定的拉动。
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推出的新一轮大规模货币宽松措施让一些专家对流动性泛滥颇为担忧。“要十分警惕大量流动性的投放,大宗商品输入性通胀有可能在明年初再度来袭。”孙立坚说。
孙立坚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将主要追逐炒作稀缺的资源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将导致实体经济复苏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