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未能制止世界经济的二次滑坡。目前,面对复苏无力的经济,货币决策者似乎有些手足无措,全球多家央行联手托市的情景再现。然而,在全球去杠杆化继续深化的大背景下,货币二次宽松的政策效力已大大下降。
去年11月份以来,在摩根士丹利跟踪研究覆盖的33家央行中,已有16家央行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其中有7个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再度宽松的政策。而新兴经济体也有9个经济体采取了降低利率等宽松政策。进入6月份,全球央行再次集体发力。上周中国央行意外宣布降息,英国央行加大了资产购买规模,欧洲央行也宣布了降息。本周,巴西央行自去年8月以来连续第八次降息;韩国央行也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降息。这一切都表明,面对着持续恶化的主权债务局势以及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增长减缓、停滞甚至衰退现象,全球又重回“保增长”政策轨道上来。
然而,各国货币当局却将面临更大的政策困惑:那就是刺激市场效果尚可,但刺激实体经济却难乐观。其实,2012年与2008年最大的不同是,当初是缺钱,但现在是钱还在,需求没了。
以美国为例,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海啸前夕,美国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额约为1.57万亿美元。金融海啸中,约50万亿美元规模的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化为乌有,金融行业飞速的去杠杆化,银行现金流极度枯竭。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先后10次大规模降息,联邦利率从5.25%降至零至0.25%的目标区间,12次降低贴现率累计575个基点至0.5%,并连续推行两轮量化宽松,使得美国经济得以从衰退中走了出来。
而今,美联储货币刺激的空间和效力却越来越小。尽管6月非农就业数据令人失望,使得美联储在近期议息会议上传达了继续“宽松”的政策倾向,但美联储在是否进一步扩大资产购买(QE3)问题上还是持谨慎立场。考虑到此前的QE1和QE2的整体规模已经高达2.35万亿美元。美联储再大举购买资产,将给未来的退出战略增加更大的难度。
眼下,美国存款总额达到了8.1万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高了2.2万亿美元。经济持续低迷导致持有现金的需求上升。根据美联储发布的统计数据,美国银行体系内有巨额未被使用的闲置资金,其中包括1.5万亿美元的银行过剩储备金和超过2万亿美元的企业资金。
纵观其他国家央行,也几乎都把货币宽松发挥到了极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央行先后7次降息至1.00%;两轮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后,欧洲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3.2万亿欧元,而欧洲经济还在恶化,原因很简单:LTRO的贷款利息是1%,欧洲央行的隔夜存款利息是0.25%,银行宁可亏钱存欧洲央行,也不愿意放贷。银行更倾向于储备资金以应付巨额债务到期,或是直接回购即将到期的银行债券,而不会大规模用从LTRO获得的资金介入资本市场或是放贷给实体经济。
更重要的是,各大央行自身资产负债表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在财政受限的情况下,政府把“球”踢给央行,各国央行也通过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来化解危机,从而走上了模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边界的道路,然而现在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两倍。随着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递减以及此项政策能否发挥效用的不确定性增强,央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正在不断上升,超宽松政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可能已经大于其积极效用。
各国央行一味放水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印出来的钱必须能够真正的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样才可能创造出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否则的话,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新的恶性循环。(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