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以稳定预期通胀率“锚”定市场利率

时间:2012-07-04 14:50   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如果将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允许金融机构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理解为利率市场化“堡垒攻坚战”的序幕,那么,未来最严峻的挑战,是确立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以稳定的预期通胀率“锚”定市场化的利率;最紧迫的事情,是央行应该尽快确立日常引导市场利率的新政策指标利率;而在战略上,最重要的顶层设计是,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协调推进。

  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允许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下浮范围从此前的0.9倍扩大到0.8倍,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可最高上浮至1.1倍。其中,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的政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并被普遍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利率市场化“堡垒攻坚战”的序幕。

  与管制利率相比,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变化就是由市场主体来确定利率水平。可是,市场主体并非凭空确定利率,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它是市场利率之“锚”。

  当前要想找到这个稳定的“锚”,面临着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让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同步步入空前宽松时期,不仅仅是简单通过降息放松,更是通过量化宽松政策主动强力注入流动性,各主要经济体均将利率下调至历史最低水平,在低位维持的时间也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并且目前尚未看到这一非常规状态迅速结束的可能性。这令市场主体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产生了严重分歧:

  有预期未来必有一轮高通胀者。因为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空前,而在我国,劳动力短缺推升工资,高通胀势不可免。

  也有预期未来可能陷入通缩者。因为经过此轮危机打击,美国经济一时缺乏新的增长点,欧洲经济可能“日本化”,新兴经济体离开西方经济体的独立持续增长能力仍未得到最终确认,未来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段低增长的“新常态”时期。在增速很低的情况下,通胀也不可能很高。

  严重的通胀预期分歧,势必会给市场利率定价造成巨大困扰。银行作为利率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如果定价出现系统性偏差,往往成为诱发机构倒闭的重要原因。观察全球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经济体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其央行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实际建立了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

  为保持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避免利率定价出现系统性偏差,我国应逐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先行者那里,通胀目标制并非前置条件,但也正因为如此,利率定价的系统性偏离确曾造成了大量金融机构倒闭。

  当然,先行国家的经验同样显示,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值,需要央行独立性的大大提高。这需要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予以统筹考虑。(作者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