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8人 5天花费13万
我在单位机关工作20多年了,迎接各种检查、评比考核不少,由此亦经历无数次公款请客送礼,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是上级单位年终考评。
为赢得考评组好感、获得考核高分,单位领导可谓绞尽脑汁:派4辆车到另一个市迎接考评组一行8人,单位一把手亲自带队迎接,并要求全体干部在单位大门口两边夹道欢迎,当晚还为考评组举办了一场隆重欢迎晚会。生活安排上,吃住在本市高档大酒店,每餐喝名酒、抽名烟,单位领导6人和6个科室负责人全天候陪同;每天晚餐之后,再安排保健、唱歌等休闲娱乐活动。计划5天的检查考评两天搞完,之后安排考评组到附近县(市)风景名胜区游山玩水3天。检查组离开的时候,单位为了显得比其他兄弟单位热情,给考评组每人各送了2件当地名酒和土特产,人均礼品价格近7000元。此次单位招待考评组一行,共耗费公款13万多元。当年考评结果,我单位在全辖区35个单位中排名第二。
对单位公款吃喝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制订了相关制度,下发了若干文件,但讲在嘴上、停留在制度上,缺乏相应监督措施,致使公款铺张浪费行为一直在各地不断上演,真不知何时了!
湖南怀化市 莫开伟
基层串会宴请浪费大
本人时常参加基层单位会议活动,有县市、乡镇、村各级开展的政策会、乡村工作部署会、迎检会、选举会等等。开会结束后免不了要用餐,但是集体用餐按照标准,只是简单三五盘菜一碗饭。很多参会人员不吃这种标准餐,而是相互串会吃请。
基层干部队伍中拉关系、请客送礼之风极为普遍,干部会议便是他们吃喝送礼的好时机。有的村干部借到乡镇、县市开会之机宴请主管部门领导,一顿花费就达一两千元;有的虽然是同级干部,但是为了面子,也丰宴相待,吃饭毕,还带领导同事逛街、唱歌、跳舞,一次花费又是数百上千元。这些钱自然要报销。
每年几十次会议,仅串会宴请一项,累计花费的就不是小数。领导将公费支出用于私下感情联络,明显违反财务制度。
农村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力供给,但是串会宴请的庞大开支导致农村基层财力捉襟见肘,公共支出十分有限。应严禁串会消费行为。
湖北丹江口市 陈 涛
“打包”的纠结
在单位办公室工作,免不了要陪客人吃饭。每次吃饭,除了敬酒,最令我纠结的就是饭后“打包”。
单位招待客人,出于热情和礼貌,菜总是要点得多一些,比如有10个人的话,基本上会点12个人吃的菜量,还不包括点心等。据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同学说,与他们的公务接待水准相比,我们单位的接待算是“寒碜”的了。即便如此,每次吃喝招待还是要剩不少菜,有些菜基本上没动筷子,弃之实在可惜。出身农家的我,每次看着那些剩余的菜,心里都有“打包”的冲动,但是又不好意思主动提出打包,担心丢了单位的面子,影响自己的前程,每每此时内心都十分纠结。
事实上,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身边的朋友也说,每次参加公务宴请,都很少见到有“打包”的。领导不需要“打包”,来宾不可能“打包”,而作为下属又不方便“打包”,最后大量的剩菜被倒掉。一位酒店领班就跟我说起过一件关于“打包”的闹心事。有一次某单位宴请一位重要的客人,满桌的菜有一半没动,一个新来的服务员见状,就问了一句在座的客人“是否需要打包”,结果遭来客人一顿臭骂,节俭倒成了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湖南岳阳市 李志美
超标的办公套房
现在很多地方党政机关办公面积都存在超标现象,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超标现象更是令人吃惊。我去过一个局长(科级)的办公室,办公室是三个房间的套房,最外面一间是5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面第二间是近20平方米的休息室,再往里第三间是一个超过10平方米的卫生间,卫生间里豪华冲浪按摩浴缸一应俱全。此外,来了客人还有待客室。办公套房加待客室的使用面积共100多平方米。
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规定,省级正职每人办公使用面积54平方米,县直属机关科级每人办公使用面积9平方米。也就是说,这位局长办公使用面积比两个省长还要大,超过了科级用房标准10倍以上。原以为这是一种个别现象,可有个同事告诉我,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局长都喜欢这种办公模式,都为自己设计了这样的大办公室,装修也极尽奢华之能事,美其名曰工作需要,形象需要,实际上是为了排场和个人享受。
河北香河县发展改革局 胡树林
“送温暖”不及招待费花得多
曾经听一个单位领导讲过这样一件事,年前,他们单位对口的一个市直单位来县里的扶贫点“送温暖”,这个市直单位共派了3辆车,他们单位去了一辆车,乡里也去了一辆车,总共去了5辆车。慰问品是市直单位带的。到了村里才知道,这5辆车十几号人总共带了8袋米(每袋5公斤)、8桶油(每桶8升)。这位领导说,当时我看到我们去了这么多人才带了那么一点点东西时,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市里到县里60多公里,这点东西都不够汽油钱。但无论怎么说,人家大老远来了,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回去吧?于是我们在饭店安排了两桌,招待费花了近4000元。
听了这位领导讲述的有关“送温暖”一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送温暖”是体察民情,解决困难群众疾苦,体现党和政府关怀的一种举措,可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这项工作却严重流于形式,一些领导干部忙于“慰问”上级,根本无心“温暖”群众,他们不怕群众有意见,就怕领导看不见。上述这种“送温暖”,送的还没有吃请花得多。这样的形式主义,只会让群众的心越来越凉。
河南柘城县人武部 张 超
本不该花的10万元
企业破产改制进入尾声,由市经委与市供电局负责为破产企业职工宿舍办理电表出户事宜。我所在的企业由我负责此事。本着先易后难、厉行节约的原则,我与供电部门联系,很快将集中成片的生活区改造完毕。对剩下的位置较偏的30余户,我带领供电部门的同志查看现场,发现可利用一墙之隔约50米处原厂区(已建成商住小区)的变压器,埋两根水泥杆,铺设线路,工程造价在2万元左右即可完成。然而,该小区的负责人是企业派出的,与企业负责人关系不融洽,坚决不同意供电部门施工,工程只得搁浅。
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供电部门另选址并且在施工了,工程量大了,还新安装了变压器。一打听,原来单位领导给上级打报告时没有反映实情,故只有重做工程,同时也另派他人负责,整个工程造价12万元,整整多了10万元。
每每提及此事,我都会心疼地说,这10万元本不该花。了解内情的人劝我,公家的钱你心疼什么。试想,如果单位领导能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请领导来协调一下,这事很好解决;如果供电部门能从大局出发,做到物尽其用,也向市有关部门通报一下,这10万元就可节约下来。公家的钱就可以随意糟蹋吗?
安徽合肥市 韩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