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并没有呈现预想的清晰化趋势:周一,希腊、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主权债券收益率普遍上扬,而法国和希腊大选的投票结果也引发了市场对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疑问——同一日欧洲股市银行类股和欧元的大幅下跌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认为,在复杂的外围环境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有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才能够既保持自身稳定同时应对外部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调控灵活性正在加强。和预想中再一次下调准备金率不同,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工具方面有了更多选择。
我们要回顾一下几天前央行的一次650亿元逆回购行为。事实上,650亿元的规模并不算大,人们更在意的是,为什么几个月之后,央行再次用公开市场操作给市场注入流动性。这意味着什么?它和预期中的下调存准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认为,用公开市场操作而非直接下调准备金率体现的是一种谨慎态度,更能反映复杂国际经济环境下国内宏观调控在灵活性方面的尝试。
为什么要逆回购?因为它能解决缓解短期的资金紧张的问题,引导市场利率。
我们知道,作为反映近期短期市场流动性情况的最重要指标,7天回购利率一旦处于某个水平以上时,市场就会有“偏紧”呼声。而在4月直至5月份,7天回购利率一直保持在3.7%-4%的偏高区间,这说明流动性处于偏紧状态。
所谓逆回购,就是指某一主体向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实质上是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那么,这次注入流动性说明什么?在我们看来,它在货币政策工具多样性选择方面给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
曾几何时,大多数研究机构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作为关注重点。的确,以对冲外汇占款造成的流动性为主要目的上调存准,常常使人们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如果外汇占款下降,则势必会以下调存准来加以平衡。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外汇占款持续出现下降,一季度尽管出现了出口7.6%的小幅增长,但和全年10%的目标而言,差距不小。多数研究报告形成共识:今年将有多达6至8次的下调行动。也因此,股票市场投资者亦将下调存准的预期作为近期操作依据之一。
然而,市场的复杂性总是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4月份新增信贷出现锐减情况下,降低存准0.5%释放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再比如,周边国家出现的降息、注入流动性等举措让输入性通胀的担忧加剧——如欧洲印钞的悬念、日本央行10万亿日元购买债券的呼声、印度、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降息等等。
因此,可以想见,在短期内决策层会选取多种政策工具对市场进行微调,并就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针对性输血。而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等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存准等方式将在未来一段日子里综合使用。
统计显示,4月以来,央行借助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释放,共计向银行体系注入3680亿元资金,接近一次降准所释放的资金量。然而和降准不同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往往是中短期工具,且注入流动性和到期的回收预期明确,因此,只有长期和中短期工具混合使用,才能真正起到调节和提供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
常言道,货币如水,利弊各半。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唯有更为灵活的操作手段才能趋利避害,在把“蓄洪”“泄洪”角色做到位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评论员 张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