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周期施压中国经济 2012须推四大变革
时间:2012-02-22 15:13 来源:证券日报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编者按:由于2011年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增幅回落,引起人们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担忧。外有出口市场萎缩、外资回流美元区等因素,内有地方债务清偿、房地产市场调控、银行资产下滑等因素,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压力不小;而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改革转型任务又不能拖延。如何实现稳物价、稳增长的目标,又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成为2012年的重大挑战。 </p>
<p> 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连续4个季度放缓,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不断加剧,中国“经济崩溃论”、“泡沫论”亦有抬头。那么,2012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动力在哪里? </p>
<p>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预期已经形成,预计全年增长会保持在8%——9%左右。不过他特别指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伴随着自主改革、主动减速所带来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仍将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p>
<p> <strong>消费平稳出口受限 </strong></p>
<p> <strong>投资将是增长主动力 </strong></p>
<p> 证券日报: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来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来自哪方面? </p>
<p> 张平: 从消费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很大,但由于目前居民的消费受制于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消费政策依赖于收入,而收入有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消费的增速也不太现实。目前,政府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这也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一种手段,消费今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p>
<p> 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出口今年的回落将更加明显。从目前来看贸易顺差还会继续缩窄,且幅度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显然已不符合现实。 </p>
<p> 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目前中国的储蓄水平很高,也有投资需求,关键问题是钱能不能转化为有效地资本投入。 </p>
<p> 在巨大的国际金融动荡中,中国能例外地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投资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随着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城市化进程增速开始减缓,特别是近十年来土地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市化速度,未来向土地投资仍有潜力,但增速下滑。 </p>
<p> 今年,地方融资平台、铁路和国企的高债务率都不得不面临去杠杆化压力,这会大幅缩减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投资能力。许多城市对汽车和住房的双重“限购”也抑制了居民的个人投资。虽然电力、水利、机场、道路和通信等大批在建、续建工程仍将保证,2011年约800万套未完工、2012年还将新增7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这对投资下滑也有一定缓冲作用,但政策主动调整所带来的投资乏力仍是2012年经济的主要压力所在。 </p>
<p> <strong>我国服务业的最大问题 </strong></p>
<p> <strong>是行政管制和垄断 </strong></p>
<p> 证券日报:业界有观点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服务业和制造业,您如何评价? </p>
<p> 张平:经济越发达,现代服务业比重就会越高,这是符合消费需求和产业部门劳动效率变化规律的。不应把实体经济狭义地理解为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服务业的最大问题是行政管制和垄断,这阻碍现代服务业发展。只有放松管制、消除垄断,才能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p>
<p> 目前,我国人均GDP水平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消费升级已经提出了提升消费品质和加大服务消费供给的强烈要求,当前看病难、上学难、行车难等现象正是服务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信号。满足服务消费需求主要应依靠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交通、电信及信息服务、文化产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污等服务,这些服务部门是产业需求的新方向。然而,这些部门还存在垄断或行政管制,大量社会资源难以进入。 </p>
<p> <strong>多重周期施压中国经济 </strong></p>
<p> <strong>2012须推四大变革 </strong></p>
<p> <strong>改变传统低效服务业 </strong></p>
<p> <strong>比重过大的弊端 </strong></p>
<p> 证券日报:您认为该做些什么改变? </p>
<p> 张平:另一个问题是,服务业中传统低效的服务业占很大比重,如餐饮等。这些部门对于短期解决就业问题固然有意义,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很容易受到房租变化和经济波动的打击,且难以规模化发展。只有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满足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全球化竞争要求,才能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和空间。 </p>
<p> 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正逐步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需要更多体制激励、市场激励,而不是政府直接干预。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在于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管。因此,在技术创新上政府应加强激励性制度设计,建立更为严格的管制标准,推动企业技术设备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再通过减税、上市等市场方式激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p>
<p> 世界上成功的制造业中心如德国和新加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决压低房地产价格,保持制造业人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强化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优势。而很多经历了房地产泡沫的国家,大量产业已经转移出去。我国要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就必须抑制房地产泡沫。 </p>
<p> <strong>以稳定金融为主调 </strong></p>
<p> <strong>应对多重周期的重叠震荡 </strong></p>
<p> 证券日报: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很深刻,请谈一谈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周期性的风险?我们该如何应对? </p>
<p> 张平: 短期来看,国际周期中的欧债危机和中国周期中地方融资平台等高负债将在2012年体现为短期的现金流冲击,特别是欧债中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在2012年2—4月集中兑付期,国际债务危机压力重重。国内2012年平台债务也是集中兑付期,也会遇到现金流冲击的风险,金融市场的恐慌也直接会导致风险加大。 </p>
<p> 我国经济的总杠杆率已经很高,金融风险不断上升。一方面,以社会融资总量来衡量,到2011年中,国内信贷存量相当于GDP的173%,这比很多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的比重都要高。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和央企等由于金融可获得性强,均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其金融杠杆率。由于这些机构投资的期限较长,短期收益率较低,必然导致现金流风险较大,负债风险凸显。 </p>
<p> 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也成为长期趋势。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球分工体系的重新建立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未来6~8年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再调整”的摩擦期。 </p>
<p> 从中国当前的政策目标看, “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已经有了减速的考虑。2012年中国经济可能遇到多重周期的重叠震荡,特别是短和长周期,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周期和政策周期的多重重叠,必须要以稳定金融为主调,积极调整结构应对长期发展。 </p>
<p>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2012年须谨慎应对国内外经济波动,积极进行结构性变革,以把握全球发展新机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二是放松管制,让社会资源加快进入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四是防范金融风险,将抑制房地产泡沫作为长期的战略选择,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p>
编辑: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