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警惕中国企业陷入负竞争力陷阱

时间:2012-02-20 09: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企业发展当中存在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有一些企业看似很强大,忽然之间就垮了,垮了的原因也很奇怪,很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从一开始就存在;另外一些企业在国内做得好好的,做到国外就不会做了,在国内的竞争力很强,到了国外就没有竞争力了;有一些企业小的时候很会做,做大了就不行了。这里面是否有一些规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王方华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提出要警惕中国企业陷入负竞争力的陷阱。

  不要拿负竞争力当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孟宪忠表示,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角逐和比较当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把今天企业的竞争力放在世界背景下比较,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企业今天的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资源不等于竞争力,财富也不简单地等于竞争力。”孟宪忠举例说,我国工业企业综合生产力只占美国、日本、德国的10%左右,我国500强和世界500强在效益方面很明显。他认为,比竞争力差距更严重的是负竞争力现象,“误区比差距危害更大,如果是差距,我们只是正向的不足,而误区就是反向的做功。商场如战场,武林有真武功,没武功和邪门武功,企业也有综合的竞争力,邪门歪道的竞争力也就是负竞争力。”

  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简单的用获利和发财的能力等同于真正的竞争力,之所以研究负竞争力问题,就是因为中国企业出现了大量负竞争力现象。孟宪忠表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践证明,企业的本质竞争力是在企业诚信的前提下,以收益大于成本的方式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竞争力由诚信、效益、创新三个方面构成。孟宪忠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许多企业认为无论手段如何,企业获利、企业发财就是企业竞争力的表现,“这些攫取财富的手段不是竞争力,而是损害竞争力的负竞争力。我们有的地方部门这样看,社会也这样看,以为获利的就是好企业”。

  孟宪忠强调,发财不等于发展,邪门武功不等于真正的武功,“考察企业竞争力的时候,不能以一时有盈利、短期获财富为标准。如果深刻地看问题,我们说的一些大败局,企业不是先成功后失败,而是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他们就从来没有成功过。”

  负竞争力导致企业竞争力正在恶化

  “魔鬼往往化成天使引诱世人。”孟宪忠说,负竞争力如同毒品,如同体育竞技场的兴奋剂,可以让人们得到快速收益和一时欣喜,从而给了人们继续在错误道路上越陷越深的思维惯性,最终形成了上瘾性的路径依赖,“我们大多数失败者没有真正痛定思痛的转头,在正竞争力方向积累成长,更多人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不小心、不走运,而不是对于方向和模式的彻底反思和纠正,这正是深陷其中的可悲之处和负竞争力的可怕之处,它恶化了我们的信用、效益和创新。”

  “企业负竞争力对于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孟宪忠指出,GDP并不都是创造社会福利价值,“那些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假烟、假酒创造了GDP,不仅没有创造福利价值,而且损害了大众的福利价值,但这些都计入了GDP。所以美国和欧洲很多严肃的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开展伪劣经济研究,应该在GDP统计当中剔除伪劣经济造成的GDP份额。”

  孟宪忠说,负竞争力损害企业自身的未来,“所有的企业今天应该清醒,企业的第一目标是永续经营,企业不讲诚信、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没有真正的效益能力,到头来一定是害人害己。企业用负竞争力发财,葬送了提升真实本质竞争力的机会。”

  负竞争力还损害行业生态。孟宪忠指出,中国企业的行业生态不容乐观,价格战、广告战、跟风战,相互使坏,恶性竞争相当严重,“这些做法不但对自己企业长久发展不利,而且损害了行业生态。”

  最严重的是负竞争力损害着社会风气。孟宪忠说,不择手段谋取利益,一旦得逞就形成了示范效应,“全社会急功近利,全社会浮躁奢华,全社会造假成风。在国内不讲诚信,在国外也不讲诚信。”孟宪忠前不久去了趟美国,正好遇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有20多家评级下降到最低的程度,以至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说了一句话,中国上市公司最好回到A股和H股上市,“这话我们当时听了,感觉无地自容”。

  孟宪忠认为,中国企业负竞争力现象泛滥,危害严重,并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所致,这里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短期政绩,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大量激励企业负竞争力的事情,也就是说做了大量负激励的事情。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搞免检产品,对利税大户挂牌保护,使得一些企业成为法外公民,助长了一些企业为所欲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过分娇惯,使得一些企业如独生子,娇生惯养。”孟宪忠强调,中国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已经过去了,企业不能依靠过去的做法,特别是不能依靠负竞争力手段继续发展了。

  孟宪忠呼吁,当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时,面对着中国企业负竞争力泛滥的现象,企业经营者要平衡企业的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切记企业本质的竞争力是内在信用,创造经济的剩余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必须诚信,欠缺的能力要补上,才能实现企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捷径都是弯路,用负竞争力一时获利,无异于剜肉补疮。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在进一步完善公平合理、法制健全的政策环境下,少一些对企业的负激励行为。”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