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讥为“越调越涨”的房地产调控,终于在“屡败屡战”中杀出一条活路。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报告称:“经济、金融数据的变化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房价拐点初现端倪”,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使然。近两年,大中城市的房价狂飙突进式地暴涨,高企的房价早已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脱离了一般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在透支未来的涨价空间后,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逐步沦为纯粹的投资品(投机品),当满城豪宅积聚起越来越多的泡沫,房价继续疯涨的动力就会逐步减弱,直至泡沫破裂。由于中央银行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抑制通胀,金融体系中一度泛滥的流动性得以压抑,“炒房”等投机活动也渐渐失去“热钱”动力。
“房价拐点初现端倪”,是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结果。这些手段,既有提高房贷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等常规手段,也有限购、限贷等非常规手段;既有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干预,也有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替代措施。在行政高压之下,一些城市做大“土地财政”的冲动有所收敛,即便钻政策空子想“松绑”也被迅速严厉制止。尽管行政干预备受非议,但事实上,房地产调控不再“屡败屡战”,相当程度上可归功于调控的“有形之手”基本控制了“土地财政”的“有形之手”。
“房价拐点”,迄今为止还仅仅是“初现端倪”,只要宏观经济环境改变、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两只“有形之手”的力量此消彼长,房价就随时有可能“拐回”上升通道。事实上,房地产调控现正处于微妙的敏感时期,市场上买方与卖方的价格博弈仍处于对峙、胶着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降0.14%,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一些城市出现“房闹”阻挠地产商降价销售,一些地产商还在等待观望,所谓“房价拐点”远未确立。有地产商就公开预测中央政府会在6个月内“放宽限制”;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马上有经济学家担心是“给房地产市场暗送秋波”。
由此可见,依靠行政力量重压的“房价拐点”尚未确立,仅仅依靠行政干预也难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房地产市场“去泡沫化”的过程,必然带来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的重新组合。政府若不借房地产市场“洗牌”的契机完善市场规则、改革市场制度;那么只要“风向”一变,行政干预就会功亏一篑。比如,如果未能及时推进银行体系的改革,放松货币政策本意是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终结果却很可能再度流向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调控的“越调越涨”和“屡败屡战”,早已反复证明现时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健全、不完善和不可持续的;不对“土地财政”等体制弊端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改革,靠“政策加码”式的行政调控,无法实现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等利益关系的激励相容,房地产就会继续成为资产泡沫的多发地、高发地,房地产市场也难以长治久安。
“房价拐点”值得期待,但“改革节点”更值得期待。(首席评论 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