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济走向:继续平衡保增长防通胀

时间:2011-11-17 1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表:10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5.5% 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走势备受海内外瞩目。

  近一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用温和回落的经济增速、初步抑制的物价涨幅,回应了诸如“硬着陆”“滞胀”“衰退”之类的质疑,在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

  回望过去,这份成绩实属来之不易;面向未来,更多挑战仍需审慎应对。

  关键时刻的关键调控

  困难总是不期而至。年初,正当中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关键时期,一轮“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上年突破3%“警戒线”后一路攀升。

  “这轮物价上涨跟以往每一次物价上涨周期都不同,经济增速下降和物价涨幅上升交织在一起,给调控带来很大挑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回忆道。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果断提出,要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这一决策为全年宏观调控政策奠定了基调。

  “为稳定物价,中央出台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范剑平认为,回头来看,这些政策措施“把握较为得当”。

  时至年中,各地各部门正在全力贯彻落实中央“控物价”各项政策措施,国际经济形势却急转直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意大利、西班牙蔓延,美国主权信用降级给全球市场带来剧烈震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随即陡然增多——一方面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必须继续控制信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现融资难、出口难,经济增速开始下降。

  为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同时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中央决定,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三季度后,调控政策效果显现,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政府的调控政策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政府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超而娴熟的驾驭经济的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近一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正从危机应对模式向常规经济政策模式转型。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表明,这一政策转型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总体较好。

  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发挥着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作用。与此同时,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却不绝于耳。

  对此,从事经济预测10多年的范剑平一笑置之:“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经常听到外界预测中国崩溃论,如果他们的话应验了,中国早就崩溃好多回了。”

  事实证明,相比深陷欧美债务危机的发达国家以及物价高涨的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7月达到年内峰值后,开始逐月回落,且下行幅度正在加大。

  “物价总水平在国内调控和外部需求走软的综合作用下见顶回落,说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符合调控预期。”亚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为控制物价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增长速度的温和下降,并仍能保持在9%以上的较高增长区间。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慢,有利于控制价格总水平上涨,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能耗和排放,符合宏观调控意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的合理波动区间大约在8%到12%之间。

  速度和质量,关键是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经济放慢一点不要紧,只要不明显影响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

  实际上,今年以来各项民生指标令人欣慰: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仅用三个季度就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1%;经济平稳增长,就业机会增加,直接拉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财政对保障房等民生项目的支出大幅增加。

  从经济结构上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更为协调。

  今年以来,中国投资、出口增速出现“双回落”趋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内需增长的弥补。“这说明,在政府力量撤出时,市场力量和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在恢复,内生性增长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张立群说。

  总体看,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一个平稳较快的轨道上运行,而下一步的调控方向更为引人注目。

  继续在保增长与防通胀间寻求平衡点

  近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中国经济既面临不少机遇,也存在诸多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但从近期看,欧元走弱、美元走强,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下行趋势,对中国控制输入型通胀是有利的。”白景明说。

  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但卢中原认为,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基本面有许多有利因素:在需求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处于快速增长期,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都很大;在供给方面,长期紧缺的资金已经变为比较宽裕,劳动力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专家普遍认为,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仍将是未来宏观调控的重点。

  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何在?庄健指出,投资依然是最重要的动力,但要转变投资结构,加强农田水利、保障房、新兴产业等投资。由于外需增长前景不被看好,必须要靠内需来补,要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能力的建设。

  谈到防通胀问题,张立群认为,在目前货币存量仍然偏大的背景下,再度实行总量扩张政策的风险和代价太大,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能变。但在实际执行中,可以从一度实际收紧转向真正的中性,真正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力求在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寻求一个相对平衡点。这一努力无疑将继续下去并贯穿整个“十二五”。 (记者张晓松、江国成、李延霞)

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