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
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减轻通胀,我国目前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但截至目前效果不是很明显,人民币似乎陷入了困局。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
要认识到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要想解决它,需要一整套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通胀压力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1%,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我国仍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通胀压力,当前货币政策如紧缩、加息等抑制通胀效果均不明显,据此有人认为货币政策陷入了困局,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陈道富:我认为物价和CPI上涨只是一个结果,这其中有货币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如世界经济不景气等。我们说任何一个政策它产生的效果一定要放在整个影响物价的链条上看才有意义。虽然中国目前在紧缩而美欧却在量化宽松,但由于我们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放了那么多的货币,通过链条扩散必然对物价产生影响。
虽然目前在紧缩,但还有其他因素如劳动力工资、结构改革过程中资源价格调整、国际价格输入等问题都在影响物价,货币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但不是唯一的环节。如果没有货币因素的支持,调节通胀的努力将会大打折扣。另外从经济结构调整这一角度来说,物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是必然的。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信贷持续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日益彰显,各地尤其是温州深陷“跑路潮”,为此国务院近期出台6项金融、3项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但有分析称这些措施只是可以缓解,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信息不对称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首要问题,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是破解之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道富:信息不对称始终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中国存在,在国外也是存在的,所以说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对待这个问题需要有结构性的改革,但主要政策不能因为中小企业而做出根本性的变化,仍然要保持货币政策的整体连贯性。至于某些人所说的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破解之道,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确实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并不是什么破解之道。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三个原因,一个是信贷问题,一个是经济结构调整在中小企业的体现,再一个是前几年中小企业扩张比较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大量进入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部分地区前100强的企业中甚至有40%进入房地产领域。当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的时候,先前盲目扩张的后遗症就会表现出来。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些常态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担保、业务规范等问题的解决均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对其进行财政上的补贴、技术上的支持和成立专门性的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我们要认识到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要想解决它需要一整套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从担保、税收、法律咨询、信用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加以扶持,使其有效规避民间信贷的种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在目前情况下,在中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所谓的国际化只是局部现象。
人民币目前只是区域化,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经济时报:据报道,尼日利亚最近把其外汇的10%换成了人民币,对此外电普遍认为非洲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陈道富:首先,我认为把尼日利亚的这种做法称作人民币国际化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人民币的区域化。货币的区域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引入一种新的货币,从而形成某一货币区域的过程。历史上的英镑区、法郎区以及现在的欧元区均可作为例证。另一种是某非国际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被认可的过程。我国目前则是第二种情况,所以,我认为尼日利亚的这种做法应该是区域化的过程。
人民币最早出现区域性的轮廓,当属两个地区,一个是东南亚地区,一个是非洲地区。这两个地区与我国经贸往来比较密切,人民币在这两个区域是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货币这种角色的。但在目前情况下,在中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所谓的国际化只是局部现象。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困局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还并不完全具备条件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我们还没有美国那样的实力;二是现在国际市场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中国的资本账户要非常开放,意味着人民币的汇率要浮动,意味着中国国内市场要高水准市场化。而在目前这样的国际格局下,这种步伐不能迈得太快,而我们又不能过度依赖其他国家,人民币国际化虽有风险但又不得不做。所以我认为目前最大的困局是我们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向国际交易各个环节逐步渗透的过程。
在当前环境下,从货币政策角度看,政策取向是根本,但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政策间的协调则成为贯彻政策取向、保持经济金融稳定的关键。
金融危机后各项应对政策后遗症开始显现
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这些政策也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你认为目前这些后遗症哪个方面最突出?另外,近期美国面临美债违约危机而欧洲则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对此我国需如何应对?
陈道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这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跨境资金巨额流动,汇率大幅波动,使得广大新兴国家普遍面临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从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时间内投放了20多万亿元人民币。虽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各种途径冻结了部分流动性,但仅仅只是冻结了银行层面的流动性和货币的创造能力,社会流动性仍极度宽松。一旦货币的流通速度发生变化,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只是我国目前通过限购、价格指导等行政手段,直接制约了这些货币的购买力。但是在财富分配不均、通胀预期较为强烈、银行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这些资金还会在金融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
近期,美债违约风险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此,我国一是要进一步严格资本账户管制,加大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对通过FDI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PE资金要加大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大外汇储备战略性运作的力度,提高在实体经济方面使用的比例。从长期来看,应逐步减持美国国债。为刺激美国经济,美国在未来存在激励经济或者通过美元贬值、通胀变相违约,甚至在经济稳定后类似抛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那样抛弃海外投资者,对此我国应未雨绸缪。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已是11月份,你认为在2011年的最后几个月里应执行什么样的货币金融政策来使经济平稳着陆?利率在其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陈道富:我认为在今年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要想使经济平稳着陆,就需要把通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数量和价格工具要配合使用,且逐步加大对价格工具的使用。
我们知道行政性、数量型工具在约束过量流动性、避免流动性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融资的多元化,行政性、数量型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已逐步降低,利率工具更多的是起到一种信号作用。但如果始终不动用利率工具,其效果将越来越有限。而一旦数量型工具效果显著下降后,价格工具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目前制约利率工具使用的最主要理由是担心中美利差过大,从而导致热钱大量流入国内。而实际上,只要美国仍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只要我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汇率仍是渐进升值的趋势,海外资金仍将流入。对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资本账户管制,尽快推出托宾税等,同时提高汇率的弹性,加大资金流入的成本。
在新兴国家普遍加息的情况下,我国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加息空间的。所以我认为在当前环境下,从货币政策角度看,政策取向是根本,但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政策间的协调则成为贯彻政策取向、保持经济金融稳定的关键。(记者 吕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