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可能再陷衰退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外溢,欧美主要股市18日再次暴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双双调低全球经济增速。这是欧美债务危机带来的恐慌效应。更令人担心的是:美国是否会利用不受外界制约的印钞权来滥印钞票,最终使美元信用体系崩溃,从而颠覆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当初,为避免国际贸易因价格波动而无法进行,世界各国选择了一种彼此都能够承认价值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用于流通、结算。然而,这一做法如今却因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行货币、进行虚拟资本运作而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这不得不令人反思。
以“二战”后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为例:当时,各国认为综合国力、黄金和GDP总量均居世界第一的美国,有能力将其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这样不但便于流通,更因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有助于国际市场保持稳定。即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不再与黄金挂钩的美元依旧被视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然而,四十年之后,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国国债遭到了自己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美元能否继续作为国际货币引发了多方质疑。
就目前的国际经济格局而言,并没有出现一个比美国更有信用和实力的经济体,而美国还有中东石油以及强大军事力量做保障,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独大”的地位仍无法撼动。不过,美元霸主地位正在衰落已成事实,尤其是维持对中东的控制使美国必须支出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军费,而最近发生的中东动荡进一步提高了这种维稳成本。不用多久,美国势必又将回到发钞——借债——继续发钞的老路上来,一旦美国所欠的全部国债利息超过政府每年的税收收入和新债规模之和,美国的信用将被进一步降级。美元已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而美元如果发生崩盘,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势必发生重大变化。届时,为保证国际贸易继续平稳进行,一种或几种新的大国货币可能会作为替代美元的新储备货币出现。从目前的世界局势来看,美国自1945年以来的霸权很难被其他国家复制。加上现在黄金的数量不能完全无法满足世界贸易所需的流动资金规模,仅以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此可能取代美元的新货币应该是多国共建信用的产物。这对新兴经济体而言,无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
事实上,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积极准备。早在2009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便联合宣布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日前举行的南美洲国家联盟12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决定动用南盟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成立一个覆盖整个南美地区的金融稳定基金,一旦外汇市场或债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这笔资金将紧急援助各成员国,以保持各国货币的稳定。
至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人民币尚未自由流通就成了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品种。2009年中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去年IMF的份额改革中,中国的份额升至世界第三;日前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赴香港视察时则表示,要把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开展外资银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正不断探索和前进。
不过,成为国际货币,同时也意味着将面临金融市场上各种暗礁的伏击。在水深万丈的金融界,中国乃至其他新兴经济体都应该记住当年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的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用适当保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节制资本,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来确定发钞规模,根据各国物资出口量来分享铸币税,这才可能在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基础上避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国际金融秩序。(白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