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重启汇改一年有余。一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基准汇率一直处于单边升值态势。特别是随着今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进入“提速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也越发强烈。今日,经济学者张茉楠就此问题发表博文指出,“截至目前,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升值5.57%,自2005年以来的累计升值幅度高达25.36%。若未来人民币继续加速升值将存在短期内被高估的风险。”同时,文章列举出可能导致人民币被高估风险的五类因素。并强调,切不可忽视此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远大于均衡汇率升值幅度
货币被低估或高估主要根据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的比较。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经贸易加权调速后的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升值了21%,而自去年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比均衡汇率水平高出3.94%,存在高估情况。
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降低 加速升值面临“超调“风险
自从2009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已经显著下降。2009、2010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分别为3.9%和3.0%,未来随着经常项目顺差的比重的进一步降低以及贸易平衡战略的加快实施,人民币若进一步加速升值则有“超调”风险。
三、相对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实际汇率贬值
2010年我国M2为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M1余额为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与美国同比,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1倍和2.13倍。而同期我国GDP总量约只是美国的1/3。说明我国货币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较低,货币的内在估值有被高估风险。
四、市场暂无法衡量由人民币海外投资需求带来的贬值压力
决定汇率的基础因素不仅仅包括可交易货物的需求,还包括市场对国际资本的投资需求。大量居民储蓄和海外资本“走出去”的意愿是人民币海外投资需求形成的两大基础条件。但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不可自由兑换,这部分由人民币流出带来的贬值压力被忽视了。
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隐藏贬值风险
今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进入“提速期”。一国通过货币国家化虽然能获得收益,但也需承担风险和责任,其中一个就是货币贬值的压力。一方面,由于本国货币被非居民持有并使用,增加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可控性;另一方面,由于非居民持有和使用本国货币,导致境外流通的本币不断增加,如果因某种因素导致非居民对本国货币信心降低,则非居民必然要将持有的该种货币兑换成其它货币,这将导致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贬值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
作者介绍: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