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进入要素重估阶段

时间:2011-05-03 11: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是中国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年均G D P同比增速达10.48%。这种高增长也让中国承受了各种高风险的代价。

  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这三大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大进大出”式的循环发展模式也走到了尽头,当劳动力、资金、土地、环保等不再廉价的时候,中国已经离“低成本、高增长”的时代渐行渐远。

  事实上,当前,出口动力的不足正是红利衰减的印证,以低工资报酬、高能源消耗以及高额出口退税补贴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上原材料的全线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压力,中国出口部门面临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而在汇率争端和贸易围剿中,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外部环境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贸易顺差走向看,中国将逐渐告别贸易持续、大幅度顺差时代。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家财富的迅速增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也在逼近。根据IM F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人均G D P达到4382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临界点。从中国的实际问题看,“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是近在眼前的迫切问题,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陷阱”征兆———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效率越来越低,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福利缺失的问题愈发严重,两极分化拉大导致社会中坚力量下沉。因此,在结构主动开始调整,而新的发展支撑尚未确立的现阶段就出现了动力转换的“空档期”。

  应该讲,经济增速的放缓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国内通胀压力,有利于房地产调控的进行,更能给货币政策减压,但是这也意味着中国很可能步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未来中国将进入全面的要素重估阶段,中国能否通过动力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增长格局的调整和结构转换,有效化解成本压力,顺利度过转型的“阵痛期”,需要更多的“体制攻坚”和“深水区的改革”。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