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工荒”实际上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与需求严重脱节,农民工的质量未能满足需求,致使用工单位招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特殊现象。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在今年似乎比往年来得早、来得猛、更复杂,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用工荒”三大新特点
一是波及范围广。“用工荒”波及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用工荒”逐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不仅沿海发达地区招工难,就连历年大量输出劳动力的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用工荒”的行列。随着“用工荒”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民工输出大省想方设法把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创业,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联合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截留”农民工,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较往年下降。2010年底,安徽大约有1200多万农民工外出务工,其中有400多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省缺工在50人以上的企业有2300多家,缺工总数达25万人,其中缺工超过300人以上的达到209户。
二是上演争夺战。为了争夺到廉价的劳动力,上海的企业安排了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到劳动力输出大省去接农民工到上海打工,而安徽等地有关部门则极力挽留当地农民工,劝说或挽留他们留在家乡就近打工,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之间展开了民工争夺战。如安徽专门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在扩大省级劳务“对接”的同时,安徽还组织开展“皖北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活动,首批18个皖江示范区的县(市、区)与18个皖北地区的县(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省内流动和劳务合作。最近,“皖北地区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月”活动再度启动,有助于缓解皖江示范区企业“招工难”问题。今年春节后,为满足安徽省内企业用工需求,安徽启动“春风行动”,将岗位送至乡下,送至民工家,极力挽留农民工。面对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在本地打工,一些农民工犹豫不定,在远去他乡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这也延缓了节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脚步。
三是回流中西部。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曾是农民工的输出地,但近年来农民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去年民工回流的迹象明显,而在今年春节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向中西部回流已呈现出明显的态势。这似乎表明,今年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劳动力是随着产业转移的,产业转移是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今年东部与中西部上演争抢农民工现象,折射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呈现出加速趋势。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大量转移过来的产业项目,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势必导致劳动力从沿海往中西部转移。目前,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返乡创业人数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去年,安徽建成25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有2.2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或企业1.1万个,带动近17.2万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今年春节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回流”农民工返乡就业,安徽各地纷纷落实扶持政策,及时细化各项服务措施,打出优厚福利牌,让农民工在家门口舒心就业创业。
农民工的廉价时代正在结束
今年的“用工荒”比往年更严重的三大新特点,表明中国廉价的农民工时代正在结束。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他们盼望在公民权利、择业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够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因此,实际上,当前中国劳动力已不再是无限供给状态,“用工荒”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对此,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趋势,必须客观正视和把握“用工荒”呈现的新特点,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总量上仍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劳动力供给不存在整体性短缺。为什么在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会频繁出现“用工荒”现象呢?
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每年春节前后,以返乡和回城为主体的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持续20多年的“民工潮”。然而,自2004年春以来,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却相继出现了以民工短缺为特征的“用工荒”现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急剧萎缩,企业大量削减民工,大量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进入2010年,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走出周期低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我国企业的订单数量开始增加,这使得对民工的需求大幅上升,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度出现。
解决“用工荒”的对策建议
当然,解决“用工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
第一,切实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保障农民工应有的合法权益。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其实质是工资待遇偏低。相关劳动部门也要对企业的最低工资、社保缴纳等严格把关,企业要善待员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只有真正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让农民工真正实现“体面劳动”,才能破解“用工荒”难题。
第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用工荒”实质上也是“技工荒”。 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组织引导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
第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解决“用工荒”,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身份转换,促进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要求保证他们能和城市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而且也要求农民工在城市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