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我国进口超预期增长,进口商品结构有所变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尤其是一些商品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高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反映贸易条件有所恶化,进口商品结构亟须优化。
近期进口商品的特点与进口存在的问题
近几个月来,进口商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初级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由于受大范围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回升。1-8月累计,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同比增长93.1%,进口额增长80.3%;大豆进口量3553万吨,增长20%,进口均价为每吨437.9美元,同比上涨1.9%,进口额同比增长22.3%。
二是资源性产品进口继续大增。1-8月份,我国铁矿砂进口量4.1亿吨,同比微增0.1%;进口均价为每吨118.6美元,同比上涨幅度达55.1%。由于价格猛涨,使进口额大增55.3%,则进口同样多的铁矿砂,多支出了一半多的外汇。
三是机电产品进口保持快速增长。1-8月份,机电产品进口4192.4亿美元,同比增长42.3%,其中进口汽车52万辆,同比增长1.4倍,进口额增长4.5倍。
四是大量增加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1-8月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2626.7亿美元,同比增长42.4%,一些国内需要的技术产品得到补充。
近期进口存在的问题。
1、一些资源品量价背离。
近几年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进口了一些资源性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额占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6.5%提高到2009年的12.3%,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由7.7%提高到14%。而今年一至八月累计,我国大量进口的这些资源品出现进口额增幅大大超出进口量的增幅。
如原油进口额同比增幅达77.6%,超过进口量增幅55个百分点;成品油进口额增长30.1%,进口量下降8.5%,两者相差38.6个百分点;铁矿砂进口额同比增幅快于进口量55.4个百分点;其他一些主要资源品如天然橡胶、原木、锯材、纸浆、钢材、铜及铜材等也都出现进口额增幅大大高于进口量的增幅。
这一现象表明进口同样多的商品要支付更多的外汇,或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过去同样多的东西。其原因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但也不能排除进口贸易选择的有利时机不当与把握机遇不佳等因素。
2、贸易条件有所恶化。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
据统计,7月份中国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15.7,而进口价格指数达128.8,贸易条件指数仅为89.8。其中矿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9.3,而进口价格指数达136,贸易条件指数仅为80.4,均低于100,表明贸易条件并不理想。
最近几年,中国的贸易条件处在大幅波动状态,而且总的趋势是趋于恶化的。目前一些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价格涨不上去,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或者是在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出口商品的价格却不能相应上调,而且交易量大幅萎缩,这说明中国的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对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生产消费性进口偏多,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偏少。
目前,在进口商品中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在生产资料中又以加工贸易所需的零部件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为主,属于生产消费性的商品多,引进性的进口如先进设备、工艺等的进口偏少,导致大量消费性进口支撑着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运转。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进口存在严重依赖,这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整个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少,国内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品配套服务的制造技术平台,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中许多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装备等均严重依赖进口。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进口来推动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效果不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很有限。
4、一些高档消费品的进口有可能加剧国内有关产业的产能过剩。
从2007-2009年的进口数据来看,2007、2008年中国汽车进口量和金额均维持3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2009年在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下,进口量仅比2008年增长2.8%,进口额仅增长1.4%,而今年的汽车进口则出现井喷现象。1-8月累计,共进口汽车和汽车底盘52.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0.9%;进口额为19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0.4%。
据了解,在进口汽车中多为大排量高档豪华汽车。进口汽车猛增一方面不利于节能减排,容易增加城市污染,也不利于抑制奢侈消费;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已能满足各种需求,进口猛增容易形成国内汽车的产能过剩,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降低汽车对经济的拉动力。
5、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
与出口相比,我国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并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特别是进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进口效率不够高、进口商品结构不甚合理,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软性技术进口少以及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
优化进口结构,让进口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我国连年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大量货币投放压力,也给国内通货膨胀带来隐患。缓解贸易顺差增长过快,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进口力度,特别是加大资源性商品、高新技术产品、重大装备和设备,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二是加大国内市场适销商品的进口。三是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商品的进口。
一、灵活运用贸易政策引导进口。要进一步出台新的鼓励措施,特别是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仪器、材料的进口,尤其是集成电路、半导体、纳米材料、航空航天设备、医疗设备、多类仪器、能源设备、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等等,由于这些产品总体上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大力引进应当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大力推动进口增长。
要加强引导重要的、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进口,加快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提高经济效益, 加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消费品的进口方面,要扩大国内食品等农副产品等进口,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降低通胀压力。
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健全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避免能源和资源进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
二、积极开拓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既要努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实现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多样化,适当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更要大力推动和鼓励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三、严密监控国际能源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动向。对能源进口和原材料进口,要实行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必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改善进口管理的决策机制,克服世界市场高价时进口、世界市场低价时出口的“怪圈”。同时,要提高中国在关键产品上的定价权,加强和能源出口国、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设法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实现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四、适当控制汽车等高档商品的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IMF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678美元,在世界中的排名第100位,为同年美国人均GDP(46381美元)的7.9%。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汽车等奢侈品不是中国的理性选择,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发达国家“封锁”高科技产品出口,而单纯为了“去顺差”将增加的产品进口转向奢侈品,而应该着眼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商品进口。对此,我们必须保持理性。(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