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6日电 在现实世界,各种声音的背后是利益和实力。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矛盾加剧、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之时,中国成了西方“放大镜”下推敲揣摩的对象。
贸易盈余、人民币汇率、世界最大债权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甚至中国的国内储蓄,都成了影响他人利益的口实。
金融危机的暴风雨刚过,各国便匆忙开始权衡自己在这场危机中的利益得失。曾被称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全球经济复苏重要领航者的中国,如今成了造成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危机爆发的“代罪羔羊”。
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实力受到削弱的国家,要求中国承担责任:平衡甚至拯救世界经济。
在西方人的上帝面前,众生平等。但西方不愿与中国分享各自经济辉煌时取得的权力,即便这些权力早就与其经济实力大不相称。
从19世纪至今,英、美、德、日相继成为全球主要债权国或最大债权国后,英镑、美元、德国马克、日元以及后来的欧元都渐次成为主要国际货币。
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贸易盈余后,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债权国,拥有庞大外汇储备,但人民币在国际基金组织(IMF)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却十分微弱。老牌欧洲国家迟迟不愿放弃各自在IMF的投票权;本土之外,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只是局限于中国周边。
金融权力受到限制的同时,中国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也受到了西方指责。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对中国今后的发展空间大小都影响深远。
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对温室气体的历史贡献只有美国的1/4;人均碳排放水平不足美国的1/4,只有欧盟的1/2;人均能源消费量不及美国人均消费水平的22%。
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所支撑的消费只是温饱水平,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即便真的成为世界第一,于情于理也无可非议。但西方只谈“中国破坏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将吞噬全球能源”。
在东方人的佛祖面前,因果相继。
美元的霸主地位,再加上华尔街的贪婪,令西方获取了全球高额利润后,金融市场陷入危机。
美国每年进口大量石油,美英期货交易商投机控制下的油价不断高企;美国公司转产国外,每年从中国等国家获得大量利润。油价高企、跨国公司利润攀高后,美国贸易赤字高筑。
但西方只谈,“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至少应升值40%”。仅仅赚取了微薄加工费、为世界制造物美价廉产品的中国,却需要时常面对国际责难。西方大国素以“平等”、“公义”为普世价值,而中国只是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对节能降耗严格自律,因此不是也不应是蒙受责难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