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建设高峰期,英国的保障性住房占住房存量曾一度接近60%、日本超过50%、中国香港地区超过45%、新加坡超过90%。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目前的这一占比仅为10%左右,保障性住房存量严重不足。
参照海外经验及中国的发展阶段,应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的城镇家庭占比大约应在3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有约6000万个家庭需要保障房。但根据乐观测算,目前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共计1530万套,仅能覆盖25%左右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这意味着实际的供求缺口至少在4500万套左右。
保障房配套的缺失有一定的历史原因。1998年23号文件推动的房地产制度改革,标志着福利分房向住房货币化、商品化的转变;2003年18号文件提出要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这使得普通商品房逐步成为市场的供应主体,保障性住房的地位在实际执行层面被弱化。
2009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5.96亿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占比仅为6%,较2000年下降20个百分点;2009年房地产住房开发投资2.56万亿,而经济适用房投资仅为1139亿,占比为4.4%,较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各项指标均显示,保障性住房建设近十年来发展迟缓。
而根据住建部三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2009年至2011年每年新建经济适用房130万套,由于2009年实际竣工约60万套,那么剩下的70万套必须平滑到2010和2011年,即未来两年平均每年完成165万套。这意味着未来保障房建设量将呈现大规模增长,又将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