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次被世界杯抛弃!”在确定中国队彻底无缘南非世界杯后,很多球迷和媒体都这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有人说,世界杯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从比赛用球到球衣、球网、“瓦瓦祖拉”、球鞋、球袜、球场座椅,乃至球迷假发,无一不来自中国。通过中国制造的比赛用球“普天同庆”,“中国”参加了每一场比赛。而名嘴崔永元在微博里说:世界杯上出现了大批的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制造的足球队没有出现……中国不能为世界杯贡献球队,就只能出钱(赞助商)、出力(制造喇叭)了,这也算中国为本届世界杯做出的“贡献”。(《齐鲁晚报》7月3日)
和上届世界杯一样,我们看不到中国足球队员的身影,却看到了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这或许可以让国人在遗憾之余聊以自慰。但在我看来,“中国制造”只能满足一时虚荣心,因为它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世界杯赛不只是体育比赛,更是一块经济大蛋糕,无论举办国还是赞助商都在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赛场内外虽遍布“中国制造”,但中国企业获得的只是蝇头小利甚至无利可获。“瓦瓦祖拉”出厂价一般在0.6元到2.5元,而在南非可以卖到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元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企业从中获取的利润不到5%。经济学学者马光远博士说,如果再考虑到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瓦瓦祖拉”是名副其实的赔本赚吆喝。
其实,“中国制造”的悲怆色彩从上届世界杯就已显现。“中国制造”之所以受到国际青睐,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打造出了廉价的“中国制造”。有人算过: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零售标价是100美元。“中国制造”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中国大陆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大陆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中国香港贸易公司的毛利是28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是32美元,商场毛利是18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制造”已成为他国赚取丰厚利润的漂亮外衣。
如果“中国制造”也可算作品牌,那也是用贴牌和低廉劳动力打造的,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种“中国制造”的产品越多,“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就越少。虽然中国已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中国还远不是创造大国、品牌大国。由于缺乏技术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业仍只是个“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闯入世界杯且随处可见又能怎样,不过是“虚妄的狂欢”。
马光远博士分析说,“‘瓦瓦祖拉’是中国制造的世界杯绝唱”。这话不好听,但恐怕是事实,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制造”似乎比中国足球更加无厘头,微不足道的利润,莫名其妙的营销(哈尔滨啤酒的市场在中国,却拿不菲的资金到南非去做广告;英利集团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5个多亿的资金砸向世界杯),即使“参加了每一场比赛”,也说明不了什么。
我们该反思,什么时候才能在世界杯上有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国外大品牌那样的荣光和收益?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是对中国企业家乃至中国政府的一次大考验,希望中国政府和企业家早日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张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