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一些著名大型制造业企业纷纷加薪。北京、上海、浙江、海南、陕西等二十多个省份也上调最低工资水平。中国证券报认为,加薪蔚然成风,表明我国劳动力供给成本有所提高,但中期内我国“制造业大国”的相对优势地位仍难以改变。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的大环境中,我国工业经济将步入由单纯规模化扩张到提升附加值的战略转型期,而工资上涨可被看作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催化剂。
尽管出现工资上涨、用工荒等一系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但要得出我国制造业优势不再、对外资吸引力下降等结论,目前仍为时尚早。相较越南、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和体系仍有独特优势。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制造”在我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日前,有国际机构预计,我国将于201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不意味着强。尤其是与工业产值、企业利润等指标相比,近年来我国工资增速并不快,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矛盾。这也意味着,提高工资所带来的压力对多数企业来说不难消化。另外,提高工资还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进而有助于增加部分行业的需求。
同时,劳动者工资的增加也未必会加大我国短期通胀压力。近期加薪较为明显的企业多属价格接受者行业。在全球需求并不十分旺盛的情况下,这些企业通过提高价格来转嫁成本的余地不大。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1.6%,受制于产能过剩压力,多数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并不明显。而在下半年翘尾因素削减的背景下,物价涨幅很可能逐步收窄。工资和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在经济总体运行并未“过热”,就业增长存在结构性压力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的加薪现象显然具有预告作用。中国证券报认为,目前加薪压力较大的企业多为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从侧面印证了依靠低成本、规模化扩张的产业发展路径将面临挑战。
首先,新兴产业有望从加薪中崭露头角。多地调查显示,目前加薪要求最大的是普通工种,而不是技术工种。加薪将在产业间展开一次“大洗牌”。
2008年我国轻、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8.9%和71.1%,其中重工业占比为1952年以来最高。从产业布局看,未来工业经济必须步入战略转型期,这意味着重化工业将“有保有压”,借助加薪时机,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重组。加工制造业在加薪过程中,着重提高附加值,理顺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的关系。依托于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受加薪冲击最小,将继续迎来勃兴机遇。
其次,加薪对黑色金属、建筑等用工密集行业影响较大。这些行业也恰恰是亟待转型升级、增加附加值、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近年来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在促生经济景气的同时也给资源、环境以及国际市场等带来压力,现在在加薪压力“倒逼”下,企业将主动在自有品牌、核心专利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以确保自身竞争优势。
再次,加薪有望加速区域经济格局变化。部分企业已受加薪压力而准备迁址到劳动力成本偏低的中西部,有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2000年以来,除饮料制造等少数行业外,我国制造业布局在事实上呈现整体东移的趋势,这一趋势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改变。2009年,我国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出现快于东部的局面。未来随着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将适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