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144.9亿美元,同比减少76.7%;其中3月份出现72.4亿美元逆差,从而中止了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正当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由,强压人民币升值之际,这一最新消息似乎使人们松了一口气。其实,72.4亿美元贸易逆差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其背后折射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倒是应当引起重视。
去年年初以来国内需求的持续上升,直接带动了石油、铁矿砂、铜等原材料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因国内原材料能源满足不了需求,增加进口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对处于金融危机寒潮威胁中的国外供应商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原油进口5668万吨,同比增长39%,货值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铁矿砂进口1.55亿吨,同比增长18%,货值149.31亿美元,同比增长42.4%。
一些年来,国际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只要中国进口某种商品,该商品价格必涨。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目前,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但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并未真正得到恢复。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铁矿砂每吨进口价格96.3美元,同比上升20.7%;大豆每吨进口价格456.9美元,上涨15.1%。进口价格的上升,直接造成我国进口支出的增加,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在人民币汇率没有升值的环境下,我国对欧美加贸易仍有顺差,但3月份我国却出现了6年来首次贸易逆差。最主要原因当然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有关,但也与贸易方式有一定关系。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加工贸易迅猛发展,这就使原来东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加的贸易顺差转移到我国,造成我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假象。今年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实现顺差628.7亿美元;去年同期顺差为600.37亿美元,而2002年一季度仅120.6亿美元。应该说,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法律政策环境、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素质,是适合发展加工贸易的,因此至今尚未出现境外投资商、加工贸易企业和订单从我国大规模撤出的现象,今年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仍基本保持2008年一季度的历史最高水平就是明证。
可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的法宝并非是让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订单转移之时,很可能就是贸易逆差搬家的日子。
对于今年3月份我国出现贸易逆差这一情况,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逆差即使出现,也是中国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暂时现象,这表明中国在贸易方面非常开放,但像中国这样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陈德铭所说的严峻考验,指的显然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未减的同时,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尤其是出口难以适应进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温家宝总理近期表示 “中国决不盲目追求贸易顺差,相反,我们想方设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巨额贸易顺差固然不是我们追逐的目标,但出现大量贸易逆差也非好事。除国内短缺的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外,贸易逆差的背后,表明国内企业和商品在档次、技术、工艺、设计、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差距,难以填补因进口增加而产生的逆差“真空”。从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看,基本上还是以服装、玩具、箱包等低档次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持我国外贸出口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如数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予以扶持,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扶持的同时,客观上掩盖了一些企业竞争力低下等弊病,而今年3月份贸易逆差的出现,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不尽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就不会有中国外贸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