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人口红利”还能吃多久

时间:2010-04-07 08: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济学界公认,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处在“人口红利”阶段。资料显示,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所以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人口红利”除了在生产领域提供劳动力外,对中国社会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也很大。

  中国“人口红利”有利世界经济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事实证明,中国这份独特的“人口红利”是对全球经济一剂有力的“兴奋剂”。在整个世界经济呈下滑趋势时,去年中国经济增长高达8.7%,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战役中扮演了积极角色。

  上海市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30多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供给充足、储蓄率高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然而,今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部分专家看到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人,占总人口的12.79%,并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幅度增加。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人口红利”将保持十年以上

  “‘人口红利’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显然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商务部目前已在对民工荒问题进行调研,他充分相信中国的“人口红利”将继续保持10年以上。

  据有关人士分析,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一些专家认为,从今后20年至30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我们不仅没有理由怀疑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失去动力,相反,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

  规避“人口红利”枯竭风险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有利于缓解‘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负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蔡昉说。

  经济学家胡鞍钢撰文指出,“当前,造成我国资源环境主要压力的已经不再是人口增长,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专家认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需要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以多种方式实现全民终生教育,从而努力提高国民文化技能素质。

  蔡昉认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未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农民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两项改革都会降低未来的养老负担率,所以,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