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宏观经济离不开四大指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2010开年伊始,人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没有太多的担心,通胀预期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经济的热门话题。
2009年我国CPI全年下降0.7%,其中11、12两个月由负转正;全年PPI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话来说,“中国经济在2009年既没有出现通胀,也没有出现通缩,在实现保八之外,这又是一个来之不易!”
在目前价格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的情况下,为何通胀预期却比较高?姚景源分析,2010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输入性通胀。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上大宗基础性商品,比如石油、铁矿石、棉花等基础性商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基础商品的依赖度很高,只要国际市场出现价格暴涨,很快就会传导到国内。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复苏过程中,“世界经济复苏本身就会拉高基础性产品价格,更何况在世界经济中,很多大宗基础性商品的价格还有一些垄断集团在发挥作用。”
第二个方面,个别商品问题有可能导致全局性问题。姚景源分析了2006年通货膨胀的情况,“2006年中国经济没有别的问题,就是肉出了问题,一个猪肉的问题,结果导致全局性价格上涨。”他分析说,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CPI由负转正的原因,主要是由天气因素引起了蔬菜的价格上涨,因此,确实要防止个别商品出问题导致全局性问题。
第三个方面,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2009年M2增长27%,新增贷款是9.59万亿,这两个数确实是比较高。经济学有一派观点认为,任何通货膨胀归根到底都是货币问题。从历史经验上看,从货币的过量投放到通胀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时滞,所以,“高数量的货币和信贷的投放推高了大家的通胀预期,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虽然通胀预期较高,但是我们仍可坦然面对。因为,有可能导致通胀的风险和抑制通胀的因素同时存在。姚景源分析了抑制通胀的三个因素。
第一个是农业稳定、粮食丰收成为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2009年,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下,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新中国60年粮食的产量基本上是5年一个周期,5年期间两丰、两平、一欠,但是这回我们实现了连续6年丰收。大家知道,粮价稳、百价稳,所以我说农业的稳定丰收为中国的价格稳定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中央1号文件出台表明,2010年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比去年更强,更有力。”
第二个是产能过剩抑制价格上涨。“价格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好多行业面对着产能过剩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你说价格能涨上来吗?”
第三个是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通胀发生。姚景源认为,今年中国经济运行面对的主要矛盾恐怕还是总需求不足,而不是需求旺盛。“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什么情况下能产生恶性通胀呢?如果三件事情碰到一起,就肯定躲不过通胀。什么事呢?第一是经济过热,第二是货币和信贷的过量发放,第三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出了问题。比如说,1988年和1994年都是这三件事情碰到一起了。”
姚景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把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三个关系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个做好了,我们就能腾出手来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但是,保持平稳增长也不能让经济过热,一旦经济过热,通胀预期就稳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