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化,中国应为推动全球金融话语权更公平调整,主动发挥作用
文/王元龙(天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开放论坛理事)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陷与弊端,同时也强有力地表明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2008年11月15日美国华盛顿召开的G20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国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的基本主张: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领域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问题提出的全面而系统的创新性主张。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改革的目标也是内在统一和互相促进的:
“全面性”强调的是要进行总体设计,既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组织,又要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监管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又要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均衡性”就是要注重统筹兼顾,平衡体现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广泛有效参与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尤其要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渐进性”强调改革要循序渐进,在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实效性”要求讲求效果,所有改革举措都应该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
中国参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话语权;应赋予国际金融机构更多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监督;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加强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根据上述中国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考虑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认为在未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当首先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
以亚洲为战略依托,发挥中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地缘经济空间。亚洲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亚洲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崛起不能脱离亚洲,应以亚洲为战略依托:
首先,亚洲地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能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其次,中国在亚洲的事务中已经占据了较为主导的地位,亚洲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地位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发展;再次,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的进程加快,这一过程的推进会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亚洲地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之中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理应在其中有所作为。当然,亚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已成为亚洲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动力。
其次,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改革。
团结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有着许多共同的主张,这些国家如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无疑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声音,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更为彻底的改革。因此,中国未来应通过“金砖四国”领导人会谈、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增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问题上的共识,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
其三,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化沪港两地的联动,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提高,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009年3月,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定。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相应政策的实施力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上海和香港两地合理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模式,促进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构建符合中国战略利益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
其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也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进程。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现在确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必要的条件。适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