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权财权不对等成为“保民生”最大瓶颈
时间:2009-11-05 10:49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在东部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贫困地区采访时发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成就巨大。与此同时,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上,基层县乡政权保民生事务繁重,历史遗留问题众多,但是上级政府“抽血”过度,加之难以留住属地企业的赋税,基层财政状况恶化。这种事权、财权的不对等,已经成为基层保民生的最大瓶颈。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
<P> <STRONG>一个煤矿大县的“矿群矛盾”</STRONG></P>
<P> 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最大压力来自“矿群矛盾”。威宁县境内煤矿资源丰富,“老百姓可以说是坐在煤山上面”。但威宁县的煤炭资源绝大多数由大型国有企业开采。</P>
<P> 在威宁县,不少国有煤矿遗留下房屋开裂、地面沉降、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群众意见很大。例如,木冲沟煤矿开采了将近50年,形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有78户当地农民需要搬迁,水位下降涉及上万人。2007年6月26日,因为煤矿开采导致一起山体滑坡事件,地方上死了9个人,淹没大量土地。但是,煤矿不认,县里只好请省地探局来做地质调查。矿上这才拿钱补偿,直到现在补偿还没有结束。</P>
<P> 煤矿所在地的镇子全镇3.8万人口,吃低保的贫困户达到4000多人。去年镇财政全口径收入是1200万,返还33万,而镇机关日常工作的行政经费一年要三四百万。在当地,记者听到不少干部都在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大家都没有意见;而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县里的群众认为自己应该从地下的资源中得利,眼看国有大型煤矿大量开采优质煤,却没有给地方留下一分钱,老百姓还是那么穷,心里自然有芥蒂。</P>
<P> <STRONG>一个老工业区的“国企包袱”</STRONG></P>
<P> 在东北某钢厂所在城区,全区人口8万人,其中钢厂在职员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约6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约75%。</P>
<P> 目前,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源枯竭,一些由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暴露出来。特别是2001年和2004年,位于该区的省属企业——煤矿和洗煤厂相继破产,“甩”给地方上400多名下岗工人,区级财政压力骤然增大。去年以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财政压力有增无减。2008年,全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占非农人口的10%,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占农村人口的8%,均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P>
<P> 对于仍在生产经营的钢厂,该区的干部也是感情复杂。“钢厂是省属企业,财税收入跟我们一点关系没有,跟地方上没有税收分成,我们只有围绕它搞一点‘围钢产业’,吃点汤汤水水。”区政府一位干部说,“但是,它的城市建设在我这里,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障等也要我们管,财政压力很大。”</P>
<P> 对于上述情况,一些区政府和乡镇干部认为,省属国有企业运转正常、能够盈利的时候,财政收入全部收归省里,现在企业破产,却让地方政府“兜底”,既有困难也不公平。</P>
<P> <STRONG>一个发达县级市的“左支右绌”</STRONG></P>
<P>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乐清市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一个工业重市、经济强市和人口大市,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4.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7亿元,全年民生支出为20.65亿元。</P>
<P> 即使在这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也出现了民生财政左支右绌的情况。一位熟悉情况的领导干部对记者说:“目前困扰乐清解决民生的最突出问题就是钱不够用,上级财政抽血抽得太厉害。乐清市53%的钱都上交了,只留下了不到一半的钱,只能通过土地出让金给地方民生政策埋单。乐清土地资源稀缺,现在正在通过围海造田新造耕地3万亩,以此为地方发展创造后劲。现在基层政府要做什么事情,都要去上级财政部门求财神,称兄道弟,非常辛苦。”</P>
<P> 市财政局一位干部说,2008年,乐清市有5.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与乐清市普通居民一样享受免费教育。现在,经常是一个打工者同时带来两三个孩子上学,教育压力很大,但是必须顶住。</P>
<P> 目前全市的财力已经非常紧张,能把医疗支出保持在全省平均标准以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P>
<P> <STRONG>三大隐患亟待遏制</STRONG></P>
<P>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县乡政权保民生存在的困境,正在滋生三大隐患——从民生压力到维稳压力;从“吃饭财政”到“要饭财政”;从群众抱怨到干部抱怨。破除三大隐患,既要破除基层政权的“等靠要”思想,也要对现行财税体制进行合理的调整。</P>
<P> 首先,民生压力有转化为维稳压力的隐患。在一些地方,重大民生问题的久拖不决,已经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压力,不断造成群众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在贵州威宁县,由于国有煤矿遗留下了房屋开裂、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却没有给地方上缴任何利润、提供任何资金以解决问题,近年来,煤矿所在地群众经常成百人地到镇上、县上、矿上反映问题,阻挠矿上正常生产。今年7月底,上百名群众到煤矿把风机房堵住,煤矿一周没法正常生产。</P>
<P> 其次,“吃饭财政”有转化为“要饭财政”的隐患。在一些地方,用于民生的财政收入已经捉襟见肘,甚至举债保民生。东北一位镇党委书记对记者说:“根据规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要平衡,不能有赤字。但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都是赤字预算,一些县级政府已经负债十几亿、几十亿,领导就靠借债、贷款过日子。要饭财政不仅是饮鸩止渴,而且极大地破坏了基层财政的可持续性,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P>
<P> 第三,群众抱怨有转化为干部抱怨的隐患。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的抱怨集中在“上级政府出民生政策,基层政府出真金白银”方面,所谓“上级请客,下级埋单”。面对嗷嗷待哺的民生和捉襟见肘的财政,许多干部发出无奈的抱怨。</P>
<P> 抱怨归抱怨,工作还得努力干。在采访中,县乡基层干部普遍给记者留下了坚韧不拔、勇于任事的可贵精神,许多人大谈工作困难但不谈个人困难。在贵州威宁县,县委提倡的“7个不准”在干部中深入人心,即:不准讲没钱干工作;不准讲没人干工作;不准讲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准讲晴天干雨天不干;不准讲白天干晚上不干;不准讲上班干下班不干;不准讲平时干周末不干。</P>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