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以来,我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回落,引发各方面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担忧。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处于正常区间,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有所增强,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以稳健为主。
过去半年的调控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年四季度,紧缩政策局部松动,有关部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适当放松新增信贷供应控制。这些政策的微调意味和成效均较为明显。去年四季度GDP增长8.9%,仅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消费等指标月度增速一度出现反弹。第二阶段是今年一季度。今年以来,央行仅在2月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人士期盼的货币政策放松力度落空。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5%,并多次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在此背景下,近期部分宏观经济数据的表现也不够“给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比去年12月回落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两年多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累计同比增长21.5%和14.7%,和去年底相比均有明显回落。
对此,我们应当看到,1-2月经济数据往往受节日因素的扰动,需结合更多的数据来判断经济形势。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的经济下行并未超出预期,实际上还蕴含了一些积极因素。如一季度外需形势比较稳定,先前担忧的新一轮欧债违约潮并未出现;内需增长仍有不小回旋余地,汽车、房地产等相关消费增速未来有望反弹。这些因素决定了经济下行势头并不猛烈,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8.5%左右。
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滑的讨论并不鲜见。中国证券报认为,由于经济基数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是大势所趋。但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在短期诱发经济“硬着陆”。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经济增长动力的推动下,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速完全可以保持在9%甚至更高,但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实现快速增长要付出的资源成本已经明显提高。
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惠民生”的关系,适度的经济增长将是重要前提。过高的经济增速将带来通胀压力,并产生增长质量低下、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等问题。不过,未来中国既不要不平衡的增长,也不要平衡的衰退,经济增速过低将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现象。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适度回落的容忍度正在增强。下调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的经济预期增速,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和未雨绸缪之举。
宏观政策层面对经济增速下行容忍度的提升,表明了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也昭示不会通过放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投资、消费预期增速分别下调至16%和14%,与之相应,触发调控的变动中枢也将相应下移。
就目前而言,经济下行的风险要高于经济过热。对此,需求政策的总体方向仍将是趋于宽松,但具体力度可能有限。其中,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前提下,应保证实体经济必要的流动性,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余地,但彻底转向宽松政策的条件尚不具备。财政政策方面,今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边际推动量有所减少,民生领域则继续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